
我的父亲叫陆介夫。小时候,我家客厅里除了挂有多幅祖父的菊花图,还挂有一副书法立轴,让父亲闲暇时,常常驻足观看,且时有低声吟哦。 后来,我从父亲那里知道了沈钧儒的名字。知道沈老是当年父亲就读上海法学院时的老师:一位父亲非常崇敬的师长。在父亲眼中,沈老是为国家独立、自由、民主与和平奋斗一生的伟大、杰出的爱国民主战士,国际知名的法学家和大律师;还是一位有着一副美髯的慈祥老人! 我十岁以前,父亲曾一句一句地教我跟读,并解释内容。尽管似懂非懂,一段时间后,我还是大致能够背诵下来整个内容。 如今儿时的场景过去了六十余年,已经不能记清当年父亲对诗句的解释,好像是沈老狱中抒怀所作。诗作体现了一个坚定的爱国民主战士,在白色恐怖、牢狱之灾、险遭杀害的情况下,依然心系国难、流民,其志如梅树“瘦干中贮冰铁魂”…… 父亲说,1938年冬流亡重庆,得知沈老住处后,前去拜访。沈老了解到,父亲毕业时因为不愿加入国民党而失业,就介绍父亲去青年会找总干事黄次咸。因为沈老的担保,父亲在青年会办的平民法律事务所当干事,解决了失业问题。 以后父亲常去沈老处请教社会问题,因此常常得以聆听沈老教诲,获益匪浅。 父亲说,一直都想求一幅老师的墨宝,但沈老整天奔忙国事,外出还常有“尾巴”跟着,所以一直都没说出口。 1941年父亲在国民党经济部工作时,恰与沈老的小儿子沈叔羊同事,闲聊时,父亲流露出想得到沈老墨宝的想法。 不久后,父亲有一次拜访沈老,便如愿获得了沈老这幅墨宝。那是1942年的事情,距今整80年啦。 父亲说,这幅作品里,有老师做为一名坚定的爱国民主战士的风骨,也有对自己这个学生的教诲:教我如何爱国,如何做人…… 因为老师的教诲和榜样,父亲于1947年,在国民党统治最黑暗的时候,毅然选择加入了民盟组织。从此,作为一名盟员,投身到反内战、反独裁、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中,同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为摧毁国民党独裁政府,实现民主、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 到了八十年代,我的大姐加入了民盟组织。九十年代我也有幸成为了民盟的成员。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经有港台商人通过我的外甥,知道父亲有沈老的墨宝。他们表示愿出高价买走。父亲知道后明确表示:老师的手迹不属于个人,不能买卖。 父亲是1995年去世的。 在去世前的1991年,父亲立下了一份遗嘱。内容有三条:“第一条是丧事不举办仪式,过后通知亲友。第二条是遗体捐献。第三条是抗战时期在重庆,沈钧儒老师为我写了字轴,我一直珍重悬挂观赏,我死后即献国家。” 把沈老墨宝捐献给国家,是父亲一直以来的愿望。他觉得老师的手迹属于文物,自己死后自然应该归国家所有,或者盟组织收藏。他的这个愿望,曾经几次向盟组织提过。 于是,在父亲去世的第二天,我就把沈老的墨宝送到了民盟南京市委。 1998年,位于嘉兴市的沈钧儒纪念馆经过修复后开幕。纪念馆的负责人得知,民盟南京市委机关有沈老的一幅墨宝,便询问是否可以在他们馆中展览。当时,盟市委专职副主委尹树人也征询了我的意见,我表示同意捐赠。 这幅字至今仍在馆内展陈,供世人观看欣赏,我想这应该也是父亲愿意看到的。 陆卫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