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感悟践行先生长江一样的情怀
[发布日期: 2022-08-03 ]  本文已被浏览过

1659489062895021970.jpg

近几年,疫情常打乱人们的出行,预定计划如能顺利进行实属不易。7月28日,我们陶行知支部以“服务为民,同心同盟”为主题的学习活动终于如期开展了。

这次活动是支部与鼓楼区宝塔桥街道联办的,地点在幕府山永济大道五马渡,仅听名字就知道很有来头。五马渡据说西晋的末年“八王之乱”后,司马家的五位王爷琅琊王、南顿王、彭城王、汝南王、西阳王为了逃避战争一起渡长江,向南逃。五匹马渡江,其中一匹马变化成龙,就是琅琊王司马睿的坐骑,琅琊王也就是后来的晋元帝,当然这是人们为神话皇权而牵强附会的传说。幕府山呢,据元张铉《至正·金陵新至》载:“晋元帝自广陵渡江,丞相王导建幕府于此山,因名。”永济大道得名应该是缘于幕府山的永济寺。清代金陵十八景幕府山便有幕府登高、达摩古洞、永济江流、化龙丽地、嘉善闻经、燕矶夕照六景。我们的活动选择在这,不是为了观景,而是紧靠景区的滚滚长江,融入陶行知先生整个人生旅程的长江。

宝塔桥街道工委沈涛副书记饱蘸深情地说,陶行知先生和南京、和长江有着不解之缘,他在这里生活过、战斗过、奔走呼号过,我们今天在这里学习、交流、探讨,就是要沿着先辈足迹、赓续先辈精神,把这片土地建设好、发展好。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南京晓庄学院陈会忠教授以“时代杂谈:长江边的陶行知”为题,深入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一生、讲述先生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及对当代生活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先生的思想德行宛如眼前这条不舍昼夜的大江,奔涌向前,润泽大地。

仁者爱山,智者喜水。“爱满天下”大仁大智的陶行知先生一生与江水有不解之缘。他出生黄山脚下徽州歙县练江边的黄潭源村,原名陶文浚。1927年2月5日,陶行知在长江边的南京神策门外老山脚下的小庄主持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奠基仪式,宣布改“小庄”为“晓庄”,取日出而作之意,又改“老山”为“劳山”。 1932年,在长江尾的上海宝山创办山海工学团,其后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全面抗战爆发后,1939年先生来到长江上游的重庆,在合川草街镇凤凰山上创办了育才学校。这所依山傍水的农村小规模学校,被誉为“田坎上的学校”“没有围墙的学校”“小先生学校”,先生从各个保育院收留的十五省流亡到后方的难童中,择优录取了具有特殊才能的六至十五岁的孩子150多人入学,培养抗战建国人才。先生一辈子奔走在大河上下,为中华教育为争取民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长眠于长江边的劳山脚下。    

劳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转眼我们陶行知支部已经成立五年了。南京民盟陶行知支部是南京市民盟成立的第一个以民盟先贤名字命名的支部,支部的成立的“初心”是为了让更多的盟员传承发扬光大民盟先贤的伟大精神。五年来,支部坚持“走在行知路上”系列活动让支部盟员沿着先生的足迹,学习体悟先生的平民化教育理念。我们支部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全体盟员凝心聚力,充分发挥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做了许多服务社会有益于人民群众的好事实事。

比如“行知公益培训计划”,主要就是开展与实践教育及人才培养相关的社会公益活动,践行先生的教育理念以及爱国情怀。行知公益培训计划“三个课堂”,即职涯教育课堂、新农人培训课堂、双创服务课堂,支部成立以来,通过这“三个课堂”追随行知教育精神,在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双创服务课堂”多次组织大学生创客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创就业指导服务。我们支部的陈雷远、李燕、王维、徐长明、刘宇等五位创业导师曾经受邀为第七届“赢在南京”青年学生创业大赛做评委,大力宣传促进青年大学生职业理想与社会发展相融合,鼓励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来宁就业创新,推动“两落地一融合”发展。支部与南师附中江宁分校“职涯体验课堂”的合作,开展了学生职业生涯体验活动。支部走进高淳区为农场主做了电商创业指导,设立“电商助农服务站”,持续为该地区的新农人创业者做指导和资源对接,开展新农村电商培训项目,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制作、丰富农产品文案等方式,帮助当地农产品销售,助力乡村振兴。南京行知职业培训学校王维校长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利用数字经济方式帮助各行各业转型,截至目前,已经有1000多人接受培训。今年,我们计划培训约5000名妇女和残障人士,带领大家共同富裕”。

支部还开展与社区共建,开展以学习传承陶行知精神为重点的共建活动。 2019年初,支部在建邺区南苑街道挂牌成立“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后,两次组织大学生创客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创就业指导服务。2019年7月25日,适逢陶行知先生逝世73周年纪念日,支部与栖霞区迈皋桥街道晓庄社区签署了共建协议,并参与了“行知文化晓庄放光芒”的首届陶行知晓庄共建论坛、通过了共建倡议。稍后,支部与栖霞区迈皋桥街道晓庄社区联手创办党派“共建之家”,在先生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将行知文化做强做大。

一幕幕,一桩桩,一件件,我们在先生思想智慧的星光指引下前行,努力实现先生的理想愿望。今天的南京,今天的祖国,山河无现恙,青山绿水,风景如画,国泰民安,一切如先生等先辈所盼所愿。 

 “走在行知路上”的我们如一滴滴水珠、一条条细流将自己的一生融入建设祖国的洪流,才能获得生命的永恒。这也是先生如长江一样博大宽广的情怀。

陶行知支部   吴淑芳

上一篇 一杯没送出去的冰水……
下一篇 港乐唱响青春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