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诗意清明
[发布日期: 2022-04-08 ]  本文已被浏览过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历史,原本只是一个大地回春的时令节令,因为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祭祖与寒食节有关,“禁火寒食,以寄哀思”的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土追宗的仪节,因为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伴随着岁月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除了寒食节,清明节又吸收了另一个节日——上巳节的内容。古时农历三月三的上巳节,结伴去水边沐浴、踏青赏花、曲水流觞,正是人们经过一个冬天的沉闷急于到大自然中尽情撒欢的需要。鉴于此,如今的清明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及上巳节三者融合而成的重大传统节日。所有佳节之中,最爱清明,不仅此时春和景明,气候适宜,更因此节民俗颇多,且极富诗情画意。下面我们在古典诗词中走进时光深处,感受千百年前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观与世俗民情。

清明习俗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半场,前半程的主题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祭祖扫墓。祖先亡灵礼敬纪念,缅怀追思,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中有最真实的体现:“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清明上坟扫墓也是有讲究的,必须一大家子相约一同前去,这点很是佩服先人的智慧,用这种方式把一家人聚集起来,慎终追远,每当清明时节,家族亲情都在这里汇集、凝聚,也只有跟着家人去上坟,才知报答养育恩。现在对祖先的血亲根脉意识也逐渐发展为对国家的牵挂,对故土的难忘。

正是因为刚刚经过祭奠逝者的悲伤,才越发感到生命的可贵,更应该善待自己,好好活着,于是衍生出丰富多彩的下半场活动。

古人清明节比我们会玩,女孩子荡秋千,“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男生踢蹴鞠,“乡村年少那知此,处处喧呼蹴鞠场。”人间四月天,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春游又叫寻春、探春,描写踏青盛况的当属这首《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节正适合放风筝,中国是风筝的故乡,奔跑郊野,放飞风筝,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让人心旷神怡,忘却烦恼,减轻压力,所以春风起,空中翻飞五彩风筝,有诗为证:“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清明时节,柳树抽出新芽、写满春意。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插柳”的习俗,“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插上一支清明柳,不仅可以避邪驱鬼,祈福迎祥,还有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感谢清明节,让我们深切体会死与生如此相近,让我们懂得“祭而丰不如养之厚”,让我们学会看淡宠辱名利,活好当下,希望我们能相约每一个清明节。

鼓楼综合二支部  陈涔

上一篇 父亲最后的时光
下一篇 梦里水乡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