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上了床后正要合眼,突然想起一件事问老伴:“早饭漏在蒸锅底的玉米粒儿,没有倒掉吧?”先生回应道:“怎么可能倒掉呢,一粒不剩全被我捡起来吃啦”!物质短缺年代熬过来的我们这一辈人,大都惜粮如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早已融入我们的骨髓了。 夏天我们住的度假村位于威海市东面二十多公里外的海边,每天五点钟不到,太阳还未升起,勤劳的山东老乡就聚集在度假村的农贸交易市场。他们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是刚从水里捞上来或者地里采摘下来的,活泛新鲜水灵,常常让我们这些旅居客心动手痒控制不住诱惑,欲罢不能地买、买、买!我亦然已成习惯,天天早起逛早市,一圈尚未逛完,手里的小竹篮就塞满了。其实我们老俩口也吃不了多少,就是享受这种买的乐趣。每每看到爆着嫩浆的绿色玉米棒,总会忍不住买几根。这一天,递给老乡五元钱本想只买两根,结果老农给了三根又粗又长的玉米棒。家里22吋的高压锅根本盛不下,砍成几截才勉强放入。我按照当地人介绍的方法连着玉米衣子一起煮,顿时满屋飘香,这宛如珍珠般的玉米粒儿,颗颗清甜如栗,粒粒软糯如饴,煮好当即作早点,百吃不厌,只恨自己肚皮有限。往年先生牙不好怕咀嚼,从来不肯吃这新鲜玉米棒,去年种好了牙齿,也爱上了这玉米粒。还边啃着玉米棒,边谈笑中说起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六岁时全家住南通,母亲去扬州参加“思想改造运动”,连同姨妈家的几个表弟一起都被寄放在南通如东亲戚家里,自己带着一帮小屁男孩到处调皮,肚子饿了,看见猫碗里有不少香喷喷的玉米粒儿,竟带着表弟们一起抢猫食吃。长大上了中学,说要当中国的“米丘林”,便将自家的后院开辟成试验田,种了许多玉米。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种的玉米常常被当作主食,意外救急充了饥,甚至连玉米秸秆都被院子里的伙伴们当做了水果“甘蔗”,嚼吮填进了胃囊。 现在看这玉米是农村的再也平常不过的农作物,但在我的记忆中也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当年我们一起插队的一位男知青,在一次集体出工铲草皮作钾肥的农活中,顺手掰了几根玉米棒,悄悄埋进了草木灰火堆里烤着,想乘歇工间隙偷偷填肚子用。那时集体的土地都统一栽种水稻和红薯,山坡或石头缝旁的零星土地都是农民私下开荒的自留地,见缝插针种的少量玉米、黄豆、小麦、花生等都属农民各家私产。生产队集体收获的稻谷交完公粮后,分到各个家庭作主粮只能维持半年的生活,另外半年要靠杂粮维系着。农民家里通常一日三餐吃两顿生产队分的红薯,即便吃米饭也要掺和一些晒干的红薯丝,才够填饱肚子。自留地收的小麦、荞麦等杂粮都要磨成粉掺一些蔬菜做成糊糊吃。而自留地种的玉米一定要等成熟变黄才舍得收获,脱成玉米粒后放进土罐子里收着,熬到青黄不接的春荒时节,抓一把玉米粒掺和几粒黄豆炒熟,用姜茶盐水,冲泡成“油茶”,早起喝一碗就算一顿早饭。未成熟的嫩玉米棒,这时被人掰了下来“啃青”无异暴殄天物,农民心疼得要掉眼泪。事发后,我们知青内部“斗私批修”帮助会上,年长的知青引用“……五月粜新谷……剜却心头肉”说该男生不知惜农,影响了与贫下中农的关系。嘴上没说出来,我心里还是颇同情那位男生:嫩玉米不给吃,长成老玉米粒,有什么好呀,炒得再香也是硬邦邦的。要是像过年过节那样用油炸成玉米粒,泡“油茶”吃还差不多呢…..这是当时年轻,自己随意冒出的念头,其实“不当家,不知油盐贵”啊,那时人们只考虑要填饱肚子,哪顾得上好吃不好吃呢? 年轻人现在听到这种事,可能觉得不可思议,可这就是五十年前中国农村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饮水思源,我们要感恩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也要感谢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兄弟的辛勤劳动,让我们能享用到各种鲜嫩美味的玉米品种:不仅有甜的、黏的,更有五彩斑斓的;既有煮着吃熟的、还有生吃当水果的。不知当年那位男知青是否还健在,您还能记起那青葱岁月发生的玉米故事吗?我想现在任何时候您要想吃嫩玉米棒,想用火烤还是用水蒸煮,想怎么吃怎么品尝,都会让您酣畅尽兴的。只是,好日子中我们仍然要记住“粒粒皆辛苦”,珍惜每一颗玉米粒儿。
汇文女中 马惊涛 2018 .9. 20 于威海洲际度假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