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你在海峡那边
[发布日期: 2017-03-29 ]  本文已被浏览过

   从南京飞台北,国民党的两个时代只隔了一个半小时。

   台湾的市容:建筑陈旧,马路狭窄,摩托车呼啸;台湾的景观:有山不高,四面看海,没什么亮点。但这里沉淀了国共两党几十年争斗的烽烟,随处是成败、纠结、无奈的展示。

   台北的圆山大饭店依山傍水,气势宏伟,比突兀的101大厦更符合国人的审美观。它始建于1952年,到1963年才完成基础设施建设,1973年双十节由建筑师杨卓成设计的14层宫殿式大厦落成。历经20多年的打磨、完善,使它无可争议的成为台北地标建筑,无数国际政要曾在此下榻。

   与其他国际著名的大饭店不同,圆山大饭店设有秘密通道,是应蒋介石的要求设计建造的。秘密通道就是滑道,据说不止一条,通向剑潭公园与北安公园,全长约180米。幸亏这秘密通道一次都没用过,否则那场面太尴尬——一群政要在宴会厅里推杯换盏高谈阔论,忽然起身,争先恐后奔向滑道,然后磕碰、撞击、撕扯,闭眼尖叫,几秒钟后落在水里或撞击地面,久久无法开口说话。

   台北北投区有一所军政干部学院,最初叫“复兴岗”。以一个类似地名的名称命名一所大学,我是第一次见。日据时期这里是个赛马场,1952年建立“复兴岗”时,“此地草莽荆棘,一片荒凉”。我在晚饭后散步至此,于右任手书的“复兴岗”三个大字高悬于校门之上。

于右任

   于右任是书法大家,他的字在大陆也常见。他1949年随蒋介石来台湾,原配夫人及儿子留在了大陆。晚年他一直想回大陆,却未能如愿。1962年他写下了《望故乡》(又名《国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1964年老先生去世,临终前口不能言亦无法书写,此诗作为他的遗嘱发表。很多大陆去台人员带着返乡的梦客死他乡,这首诗道出了刻骨的悲凉,读来不胜唏嘘。

   最可怜的是60万去台士兵(49年随蒋介石去台湾总人数约200万),他们大多出自农民家庭,别无长技。蒋介石曾给他们每一位颁发“空头”土地证,在“反攻大陆”成功后生效。“反攻大陆”早已成为泡影,那些“土地证”在古玩市场随处可见,价格不超过100元人民币。

   台东有家玉器店,门口插着五星红旗,销售“台湾玉”和“猫眼”。这两样东西都是在修筑横贯公路时发现的。蒋介石到台湾后,把大部分兵力部署在海峡沿岸以防解放军进攻,但东部没有军力部署。美军顾问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有了横贯公路——凿穿中央山脉以利军队调遣。参加施工的大多是退伍老兵,有225位老兵在施工中捐躯。这条公路从未用于战争,却为当地原住民进出大山提供了方便。

   横贯公路完工后,老兵们办起了玉石加工厂,现在厂里上班的都是老兵的后代。这是全岛现存的唯一党办企业,插五星红旗是招徕大陆顾客的手段。民进党现在提出“清理党产”,这家企业前景堪忧。

   台湾各地都有“荣民院”,安置那些老兵。他们之中很多人终身未娶。80年代中台湾开放老兵回家探亲,有人回乡定居,有人带了家人来台定居,更多的则是花光了大半生积蓄后重返台湾。当时还没开通直航,在香港启德机场曾有一批老兵闹事,因为他们已没钱买机票回台湾了。现在还活着的老兵,年纪都在90岁左右,天好的时候他们端着小板凳在街沿上晒太阳,见到大陆游客一齐招手。皱纹堆积的笑,稀疏的牙齿,看到这场景我就想哭,政治、战争,它们的代价总是平民的人生。

   很多游客都见过北回归线塔下的另一位老兵。他原先是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被美军俘虏,释放后选择去台湾。他曾经是共产党员,所以不受国民党当局的待见,只好终年守在塔下,靠捡拾游客的丢弃物过活,但从不开口乞讨。他今年91岁,台湾的大巴司机都把矿泉水瓶攒起来给他,很多大陆客直接给他人民币,都是一百一百的。我事先被告知,给他矿泉水瓶是帮助他自食其力,现金最好不要给,因为他有三处房产。台湾实行土地私有化,房子都包含土地,永久产权,所以比大陆贵得多。

   慈湖是蒋介石晚年生活的地方,在他身后辟为中正纪念堂。这里有山有水,静谧而雅致。他的遗体没有入葬,而是放在一个黑色的大理石棺材里。这是按他遗言办理的。依照他老家奉化的习俗,这叫“浮厝”——灵柩离地三寸,四角垫高,让后人可以在不破土刨坟的情况下实施迁葬。1988年蒋经国临终前表示,希望能葬在母亲毛氏墓前,故同样采取了浮厝的方式。大陆方面,奉化当地政府早就表示愿意接收二蒋回乡安葬,台湾方面却害怕统战的攻势,迟迟不做决定。曾有三个人坚决要求把二蔣遗体运回大陆安葬,一位是政府官员,一位是蒋介石的孙子,还有一位是蒋经国的夫人蒋方良,奇怪的是凡提此建议的人不到一年就撒手人寰,三人皆如此,其他人就不敢再开口了。曾经有过在五指山国军公墓安葬二蔣的提议,墓已建好,却因山体塌方耽误了黄道吉日而未能实施。自从开放大陆居民来台旅游后,慈湖已成为重要景点,就目前看,蒋家父子的“入土为安”仍遥遥无期。

   蒋介石灵柩

离开台湾之前,我去了宝岛最南端的鹅銮鼻,那是齐邦媛先生在《巨流河》一书的结尾深情描述的地方:

   “我到大连去是要由故乡的海岸,看流往台湾的大海。连续两天,我一个人去海边公园的石阶上坐着,望着渤海流入黄海,再流进东海,融入浩瀚的太平洋,两千多公里航行到台湾。绕过全岛到南端的鹅銮鼻,灯塔下面数里即是哑口海,海湾湛蓝,静美,据说风浪到此熄灭声消。

   一切归于永恒的平静。”

哑口海

   我站在鹅銮鼻灯塔下,久久眺望哑口海,想起了坐在荣民院门口向我招手的以及在北回归线塔下收矿泉水瓶的老兵。

鹅銮鼻灯塔

社文支部  周伟

2017年3月22日


上一篇 写在樊樊的十六岁
下一篇 莫道桑榆晚 坚持学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