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珏山的台阶很陡,有些地方陡得令人简直无法攀爬。 去东顶的路也是这样,在一座山门的石阶上我看见有人上不去下不来。 我也是费尽全身之力才上了山顶的,没有跟着他们走进庙宇,我记不清那座建筑是道观还是佛堂了。沿着墙根走到后院,一个老僧看见我在漫无目的的转悠,说:去舍身崖看看吧。 峭壁凌空处,一个古装女子的塑像立在崖边。我看见她的背影,发髻上飘动着棕红色的布条,身后还有黄的丝带。可以推断,布条先前是红色的,只是在风雨中渐渐淡却。这些柔软的织物让我感受了她的温度,一个曾经活生生的人。 崖边镌刻着《舍身崖简介》,大意是:古代珏山脚下山村里一个美丽善良贤惠的女子, 因长期侍候卧病在床的公公而获得孝顺之名,却也遭到了妯娌间的馋言诋毁,含辛受辱。为昭清白,该女子舍身跳崖…… 一个感人的孝道传说,亦是一个无奈的苦情女子。崖边留下过多少游人的感叹和眼泪,我无从得知。可是心里腾起的却是愤慨,又一个被馋言扼杀的牺牲者,除了以死明志,难道就没有其它出路吗? 匆匆想来,或许真的没有:一个乡村女子,估摸是不识字的,哪里去讨回她的公道?去找族里长老,不定有人肯管这等闲事;去衙门告状,她这辈子都未曾走出过大山,根本不知县衙坐落何处,就算知道,也请不起讼师。也许,她起过维权的念头,可这样的侮辱却让她羞于出口。不过,最令她伤心的,是谣言起源于她的亲属,如果那些人还能算作亲属?这才是让她断了活下去的希望的最决绝的因由。 我想起民国女子阮玲玉的遗言。在中国,毕竟还是人言可畏。 崖边的白色墙壁上,镌刻着著名作家张平的诗:“舍身崖上听舍身,惊煞吾辈读书人! 含羞忍辱为贫困,感天动地民族魂! ”落款是“中国文联副主席 著名作家张平题。”他们或许不知道,张平还是我们民盟中央副主席。  那尊塑像,我看的是背影。也许,设计者展示的就是她的背影。我知道,往前走过去,或许可以看见她的面容。 我没有往前走,我不想看清她此刻的神情,是悲哀?是绝望?抑或是视死如归!沿着墙根往回走,一朵小花跘住了我,棕红色的花蕊,浅黄色的花瓣,和塑像发髻上飘动的布带何等相似。花瓣已经快要落尽,未落的却依然鲜黄如新。  残留的花瓣在山风中颤动着,一如她无声的诉说。我在这里伫立了很久。 民盟六合综合支部 方晓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