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一个典故的两种说法
[发布日期: 2016-04-05 ]  本文已被浏览过

   日前写一本关于池州的书,其中两段文字与杜牧的《清明》有关。清明小长假第一天,南京雨,这两段正合时令。


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这首《清明》,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写这首诗的时候,他任池州刺史。

   古代对清明节比现在重视得多,官府放假七日,人们扫墓、踏青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可是杜牧的故乡在长安,距池州千里之遥,他只能以踏青排遣心中的郁闷。

   池州府城西的杜坞山是个风景绝佳的去处,杜牧正走着,天上飘起了细雨。清明俗称“鬼节”,路边是祭扫的痕迹,身上是淋湿的衣衫,寒风阵阵,砭人肌骨,诗人当时的感受可想而知。此时的他最需要的是烫一壶酒,可是,哪有酒肆呢?杏花村的出现令他精神一振,于是有了千古传唱的七绝《清明》。

   此诗一经传出,立刻风靡,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达官显要,文人墨客来此寻访先贤足迹,追思风流刺史,看花品酒,好不热闹。一个小小村庄,竟然成为了“千载诗人地”。据统计,池州有史可查的围绕杏花村歌咏的名人诗家就有300多位,写有700余篇诗作,“天下第一诗村”之说不胫而走。至清代,方圆十余里,杏花浪漫,灿若烟霞,亭台楼榭,茅屋酒帘,还衍生出铁佛禅寺、百浦荷风、栖云松月、杜坞渔歌等“杏花村十二景”。清代贵池人郎遂感其独特,潜心编撰《杏花村志》,被收入《四库全书》。以村建志,在我国绝无仅有,足见杏花村名声之大。

   这首诗如此风靡,首先得归功于它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其次是因为它是由一系列动作构成:雨在飘、诗人在雨中行、问路、遥指,如同电影般的连贯、清晰。从表现技巧上分析,这首诗是运用反衬手法的典范。清代大学者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在这首七绝里,见到杏花村的喜悦正是有了“雨纷纷”、“欲断魂”的衬托,才显得如此强烈。

   好的东西人人都想与之挂上关系,古往今来全国各地叫“杏花村”的酒店恐怕难以计数了,最容易使人产生错觉的是名酒品牌“杏花村”,让很多人觉得杏花村是在山西。据考证,杜牧一生从未踏足山西,而他被贬谪池州任刺史长达两年多,有多篇描写池州山水的诗文传世。另外,山西为温带大陆气候,在清明时节几乎没有“雨纷纷”的现象,而池州地处江南,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湿润,“清明时节雨纷纷”是这里的常态。

   杏花村曾毁于太平天国时的一场大火,仰仗杜牧千古传诵的名句,渐渐得以恢复、扩大。每逢清明,这里游人如织,人们对杏花村的向往没有丝毫减退。



黄公酒


   大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数年,池州的酒肆与美酒都沾了光。《江南通志》、《池州府志》载:池州杏花村原是个古村落,隋唐间,村内酒楼林立,沽酒者如织,尤以黄公酒垆名彰。酒垆主人、酿酒大师黄广润取“香泉井”(又名“黄公井”,现存)之水,以秘技酿成此酒,其色泽纯净,香味醇和,口感纯正,回味悠长,堪称酒中奇葩。

   这还是杜牧的故事,不过这次更具体。

   话说寒食节那天,纷纷扬扬的细雨下个不停,一位身着官服的中年人携一美妇来到黄公酒垆。此时只有黄公的女儿杏花一人在家,因寒食这天不能动烟火,杏花就给两位客人弄了几个冷菜,又斟了一碗酒,便退到一旁。

   那官人端起酒碗抿了一口,皱皱眉,问:“有没有好酒呀?”

   杏花是个开朗、机灵的姑娘,答道:“黄公酒一不醉无情之客,二不敬不邀之人,恕小女子无礼,请问客官尊姓大名?”

   官人放下酒碗,心想,这姑娘真大胆,得弄两句诗来考考她,于是顺口道:“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谁知杏花姑娘聪颖,一听就明白,连声道歉:“原来就是刺史大人,请恕小女子无礼。”

   杜牧见她聪明伶俐,就将随身的佩玉赏了她,笑着说:“这下该拿好酒了吧?”不料杏花却说:“我出一个上联,刺史大人若对得上来方能喝到好酒。”不等杜牧答应她就指着桌上的酒壶说:“白锡壶腰中出嘴。”说罢调皮地看着杜牧。

   杜牧沉吟片刻,竟想不出下联。杏花见状,以为杜牧徒有虚名,摆出一付送客的架势,还拿起锁准备锁门。杜牧见锁,灵机一动,下联脱口而出:“黄铜锁腹内生须”。杏花喜出望外,立刻给杜牧端来了黄公酒。

   杜牧接过酒碗,一股醇香扑鼻而来,不禁一饮而尽,再叫上酒。陪伴在一旁的美妇人担心他喝高了,附耳小声嘀咕几句,杜牧笑着摆手道:“天下美酒我喝过不少,唯此酒妙不可言!”

   杏花姑娘介绍了黄公酒的酿造过程。杜牧边听边喝,颔首称许。

   乍暖还寒的清明时节,三碗黄公酒下肚,杜牧精神大振。杏花姑娘早闻杜牧诗名,就此捧出文房四宝,施礼道:“小女子闻说自古好酒伴好诗,刺史大人光临寒垆,请题诗留念,万望勿却。”

   杜牧也不推辞,拈须沉吟。一旁的美妇人知道他又要作诗,铺纸研磨,准备停当。杜牧提笔饱蘸墨汁,一挥而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按这个故事的说法,杜牧让天下人知道了杏花村,而他自己中意的却是黄公酒,反正这个风流刺史与池州的酒业关系密切。

   这个故事留下一个悬念:随杜牧出行的美妇人是谁?

   您猜。

社文支部  周伟

上一篇 《叶问3》的人间烟火
下一篇 分享美丽二月兰——赞南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