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征文:我的父亲(丁小川)
[发布日期: 2015-11-12 ]  本文已被浏览过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今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也是我父亲-胡继定离开我们三周年。父亲退休前是人民中学的英语教师,是一名普通的知识分子盟员,他外形瘦小俊朗,性格开朗,性情宽容大度,喜欢与朋友交往,他热爱民盟组织,热爱自己的教师工作,热爱生活,喜爱摄影,写作,唱歌,热爱和睦的家,让我们感觉到温厚的父爱和家的温暖。

   每逢民盟组织各类活动,我总是想起父亲,他是在遭受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之后回到南京恢复了教师工作后于1983年参加的民盟组织,在市民盟他遇到了时任盟市委秘书长的原南京市法院的老同事周维迅,和前中央大学教授,张江树、范存忠、孙煦存等人, 参加民盟后我感觉父亲像找到家的孩子一样高兴,上乘庵10号市民盟所在地是他最爱去的地方,多年离开组织,在这里找到有相似经历,对时政有相同感受的盟内同志,父亲非常高兴;那时的盟市委经常组织各种国内国际形势分析讲座,组织各种参政议政提案座谈,这些都是父亲热心的所在,多年远离政治,远离国家建设议题中心,现在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时代中来。后来父亲还担任了一段时间的人民中学民盟小组主委,当上了玄武区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当时的人民中学小组还兼办行知学校分校,他们发动师生为保护 “国宝大熊猫”捐款,父亲还被民盟市委评为先进盟员,人民中学被评为模范小组。每次民盟活动后回到家中父亲都会意犹未尽兴致昂然的和我讲述民盟组织中的人和事情,还曾经带着我参加国际形势分析讲座,我在分享他的快乐的同时也对民盟组织充满了向往,我于2004在父亲和原下关区主委鲍照凯老师的介绍和民盟组织的审查下光荣的参加了民盟组织。

   父亲1927年出生乡绅世家,幼时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抗日战争的爆发,不得不离开父母,随着内地学校辗转进入位于四川省江津市德感坝的国立九中学习,度过了艰苦但是快乐的少年求学时期,少年时期多才多艺的父亲参加合唱团,参演抗日小话剧,参加学习社团。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了,1946年父亲同时考取了台湾大学和中央大学,他选择了心仪的中央大学法律系学习,当时他们在学校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积极参加了中央大学始发的后来发展到全国的“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学生爱国运动之中,还在1949年参加了共青团组织,也成为他在1950年毕业时不能留学海外而要服从国家需要,进入建设新中国的行列队伍中,1950年从法律系毕业后即进入南京市法院工作,从而历经建国后的各种政治运动,备受政治运动的冲击和磨难,1957年出于对党要求的给同志和组织提意见而被打成右派分子,也由于对党的忠心汇报了在中学时参加的学生社团而被冠上了国民党敌特嫌疑。

   接下来的十年浩劫我们全家随父亲下放老家湖北省潜江县熊口公社原种场,老家的乡亲民风淳朴,对于带着右派帽子和敌特嫌疑的父亲和我们并没有落井下石,反而是悄悄的予以关心和帮助。下放后父亲放下书本,当上了原种场社员,他养猪,挑粪,向贫下中农学习各种农活,劳其心志,累其筋骨。父亲做人的韧性在这个时期得到的磨练,幼小的我也感受不到父亲精神上的痛苦,在当时只有三个样板戏的年代,还经常在半夜醒来的时候听到,父亲母亲在唱些旋律非常优美的老歌, “黄水谣”,“松花江上”,“秋水伊人”,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谣)”,“ 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卖报歌)”, “叫我如何不想她?”, “渔光曲”,“毕业歌”等等。 冬天农闲的夜晚,也是我幼时最为喜欢的时候,父亲每天都会教我一首唐诗或者讲个聊斋故事给我听,这一幕温暖的情景现在还经常浮现在眼前。父亲还喜欢讲述他求学时候的艰苦生活给我听,抗日战争时期,中学生的生活每天都只是非常低的生活配给,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还会每周节约一顿粮食支援前线战士,没吃的就喝水,有时晚上也到老乡的田头去拔萝卜,摘青豆吃。生活的艰苦也不减少这些少年爱国的勃勃生气,学生们都学习非常努力,点着很小的豆油灯认真的学习,在江津的德感坝国立九中学校内到处都是的星星点点的油灯亮光。

   父亲在晚年感慨最多的就是十年浩劫让他们那代人失去了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的机会。感慨他这个法律系毕业生如果在现在的依法治国的年代能做更多的事情有更大的作为。感慨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带来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提高。父亲享受了国家对教师待遇提高的实惠。幸福的度过了晚年生活。

鼓楼二总支综合支部  丁小川


上一篇 征文:入民盟,促成长(陶凯)
下一篇 征文:如歌岁月,师恩难忘(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