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征文:民盟机关,我的家(王小妮)
[发布日期: 2015-05-15 ]  本文已被浏览过

    我是1984年从少年宫调到民盟市委机关工作的。当时的主委是周维迅,地下时期的老盟员,市人大副主任;驻会副主委孔德熙,是闻名教育界的“孔三角”,擅长讲数学三角几何;秘书长则是刚从燕子矶中学调来的著名的语文老师尹树人,他们虽然身为领导,但个个是谦谦君子,平易近人。其他几位老同事,也都是在“文革”期间,遭到遣散,经历了各种磨难,粉碎“四人帮”后,又被召回民盟市委机关的。但是,从他们身上,看不到丝毫的埋怨和懈怠,他们每天骑着自行车四处奔波,满腔热情地为在反右斗争和“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盟员恢复名誉,落实政策,平反昭雪;他们走访基层,发展盟员,逐步在基层恢复和建立组织。当时,盟市委机关在新街口闹市区的上乘庵,很多老盟员来市中心办事,走累了,就会到机关坐坐,与机关领导或普通同志谈谈心,一杯清茶,一股甘泉。
    民盟机关是盟员的家,民盟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这就是我刚进机关时最直接的感受。
    我从小喜欢文艺,在南师音乐系毕业后,被分配担任小红花艺术团的辅导老师,一直与孩子打交道,思想单纯,埋头业务,不问政治。到了民盟机关,我才知道是大教育家陶行知在玄武湖的一条小船上,筹建了民盟南京地方组织;知道我所尊敬的闻一多、李公朴原来是我们民盟的先烈;知道中共代表团撤离梅园新村时,房产、财物是交给民盟代管的;知道了民盟历任主席是黄炎培、张澜、沈钧儒、史良、费孝通,这些让我仰视的国家领导人;知道了民盟在解放前与中共风雨同舟,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解放南京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我为能到这样的机关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1985年,我积极申请加入了民盟。        
    上世纪80年代初,经历了解放后的无数次运动,民主党派成员,特别是在反右斗争扩大化中首当其冲的民盟盟员,仍然有些噤若寒蝉。但是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统一战线“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1989年,又制定颁布《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明确了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参政党地位。党派成员心中的顾忌逐渐被消除,彻底甩掉了思想包袱,如枯木逢春,重新获得了新生。在民盟市委的会议室里,我目睹了广大盟员围绕国家重大问题、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大胆地批评,真诚地建议,畅所欲言,与中共坦诚相见。
    我利用自己与文艺界人士密切的优势,积极发展文化名人加入到民盟组织里来。1986年,民盟市委成立文化支部,当时只有8个人。但这支队伍不断壮大,以王引、杨新华为代表的文博界的专家,以言人、吕少明为代表的文艺界名人,以张尔宾、桑作楷、庄希祖为代表的书画家,纷纷入盟。到2000年,文化支部已经发展到拥有7个支部的文化总支,成为民盟市委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深入部队、农村、企业、社区,慰问演出,捐赠字画,为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了大量实事,还在大文化的范畴内积极参政议政,每年都针对南京市在文物保护和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调研,献计献策,像《开发文物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南京地下文物保护刻不容缓》、《南京城墙现状和保护的建议》等等调研报告,都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在盟市委机关,我还当过办公室主任,联系妇委会,直到2002年退休。现在,我已经是民盟这个大家庭里的一位老人了。每次来机关,每次参加盟的活动,看到年轻人兢兢业业的工作,新一代盟员朝气蓬勃,乐于奉献,民盟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我感到非常欣慰,薪火相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民盟迎来了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春天。

盟市委原机关干部 王小妮

上一篇 征文:我的民盟,我的家(关蕙)
下一篇 做一片绿叶,也一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