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历史可以很好看
[发布日期: 2014-12-29 ]  本文已被浏览过

——读《反三国志》有感

    《历史可以很好看》这个题目是作家当年明月在写《明朝那些事儿》时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他在采访中说过:他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历史本身很精彩,他想用自己的手法,将一部好看的历史呈现出来。读史、学史是为了借古喻今,是为了学习古人的智慧,如果把历史都写得过于晦涩,只为少部分精英所了解,实际上是让大众失去了了解国家、了解民族过去的机会,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愚民。总的来说,《明朝那些事儿》确实是做到了通俗易懂,算是一部很好看的明史书,而且它基本上站在史实的角度上。而我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却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书。

    《反三国志》,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来,这不是一部正经的历史书,说是小说更加贴切,用现在流行的说法,这是一部历史架空小说,而且它是一部写于民国初年的历史架空小说,难能可贵。该书将《三国演义》中从徐庶收信而归曹操之后的情节完全翻案,以马超、赵云为全书的主角,两人一从北路、一从南路,分别扫荡魏国和吴国,最后代表汉室正统的刘家一统天下。赵云成为扭转历史发展的关键人物,不但救出徐母留下徐庶,还识破吕蒙白衣渡江之计,并与关羽一起夹击许昌,会同蜀汉诸将击败司马、东吴联军,改变了历史走向。该书是三国翻案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部,作者周大荒(1886-1951),湖南人,是民国初年的文人,早年曾就读于船山书院,毕业于湖南公立法政学堂。曾经就职于法院,后离职游历于京津两地,一度受荐任天津高等检查厅书记官。继而担任《民德报》的文苑专栏主笔,并为两三个地方军阀作过幕僚。周大荒写《反三国志》始于1919年,1924年起在《民德报》连载,历时三年。1930年,上海卿云书局把它结集出版,平装八册,每回都有插图,总共六十回,计38万字。书中既有文人指点江山、臧否人物的激昂,又不乏政海宦僚的深稳诡狡。精彩的三国评论与颠覆性的故事情节浑然一体,与《三国演义》相映成趣。

    之所以我会买这本书来看,除了他写的历史算比较好看之外,还源于小时候看《三国演义》以及电视剧的时候,因为先入为主的原因,总是为刘关张未能中兴汉朝,军师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而痛惜不已,眼看最后那昏庸的刘禅乐不思蜀,却由司马炎一统三国,总是觉得很郁闷!而这部《反三国志》就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更符合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与审美理念。毕竟原作者罗贯中先生在整部《三国演义》中给读者灌输的尊刘抑曹思想正是代表着中国传统的普世价值观,我想也就是儒家的思想,明君、忠臣、良将。像曹操、董卓这等乱臣贼子,就应该成为鞭挞、批判的对象。也许,罗贯中先生也有一丝的无奈,纵然自己尊刘抑曹,蜀汉依旧无法光复中原,中兴汉朝,于是,他极力营造的诸葛亮的五丈原之死就自然而然的深深地打动读者。 而《反三国志》的作者周大荒先生通过架空这段时期的历史,完全虚构事实,翻了一些历史旧案,让蜀汉真正北伐成功,成全了很多读者。

    说到底,《反三国志》讲的是什么,其实就是翻《三国演义》的案,纠正了蜀汉在战略上的失误,让原来的孙刘联合抗曹变成了孙曹联合抗刘,不过,孙吴还是摆脱不了无赖的角色,专搞背后偷袭,结果被打的赔了夫人又折兵。周大荒写《反三国志》,名为翻案文章,实际上也是为了抒发胸臆,愤世嫉俗。抒发胸臆,是因其痛悼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失误,出师末捷的遗憾,故而施展韬略于纸上,成就功业于笔端。愤世嫉俗,是因其痛恨当时军阀割据,出卖国家主权,年年混战不已,故以曹魏、孙吴及其党羽对比各路军阀。以刘蜀比喻王者伐罪之师,希望荡平宇内,以求国泰民安。

    但正是为了纯粹迎合读者的翻案心理,这书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就是反面角色不够鲜明,实力也太弱。不管吕蒙和司马懿如何诡计多端,都在蜀汉方面的预料之中。正反面实力如此不平均,让读者失去了悬念和刺激。这也是此书终究不能大热的原因吧。

    虽然从文学价值上来讲,《反三国志》可能是不值一提,历史研究的价值也基本没有,但就其可读性而言,的确是茶余饭后消遣时间的佳物,与原作《三国演义》相映成辉,也体现了“历史可以很好看”的观点。我们可能需要更多这样好看的历史书,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读史,也才能更好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上显然做得还不够。以三国历史题材为例,我们的近邻日本对三国历史的研究可能不在我们之下,他们对于三国题材的书籍、影视剧、游戏、动漫产品的开发上,可以说远远超过我们,如果我们不更好地重视和保护利用,类似屈原是韩国人、端午节发端于韩国的闹剧还会继续上演。再比如说我们南京,有石头城,有孙权墓,有诸葛亮评价的“虎踞龙盘”,这些都是很好的历史资源,但是南京这些年的宣传上,基本都注重的是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或者佛教文化,对三国的文化似乎重视的不够,可能存有先天不足的原因,但相对来说重视程度似乎也有欠缺,导致这些三国典故都无法为世人所知。希望政府和相关部门能重新考量南京的历史特色文化资源,做好新的规划,注重保护开发和传承发展,真正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朱晓江

 

上一篇 在历史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
下一篇 诗歌唤醒的记忆和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