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暮春
[发布日期: 2014-05-05 ]  本文已被浏览过

    暮春时节,和几个友人驱车来到散落江南乡村的文化符号之一的江南古老的驿站——高邮。
    想象中的高邮,应该掩映在河堤的烟柳之中,小城的周围湖汊里应该长满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莲藕,街道应该是青石铺就,白墙黑瓦的建筑,炊烟袅袅,富有江南古镇的那种水墨情调……可是,当我驻足在高邮这座小城的时候,发现它和我想象的并不一样。有着标志性产品咸鸭蛋的故乡具有其它小城没有的万种风情:方圆800平方公里的高邮湖,纵贯全境的大运河,纵横交错的湖汊港湾,一望无垠的万亩芦苇荡,构成了返璞归真的水景大观。

繁忙的古运河


    同行友人曾是南大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一路上我们都沐浴在书香中,宛如暮春般地宜人。高邮之名,源于秦王疏邗沟,通驿河,“筑高台,置邮亭。”高邮之根,是盂城驿,就是当年设置邮驿的地方。盂城驿开设于明代洪武八年(1375年),原规模宏壮,驿北为驿丞宅,驿旁为秦邮公馆,堤上有迎宾客的皇华厅,东南有马饮塘。不过千年风雨,到今天能看到的只有厅堂、库房、廊房、马神祠,前鼓楼等古建筑了,虽历经沧桑,但古风犹存,很多史书上都记载为“稀世遗珍”。古建筑的每个柱壁、每个刻花上都书写历史,我们只能间接地感受一点时间流逝和战争痕迹,其余皆作为风景来看看了。盂城驿里游客极少,甚是冷清,纯文学和纯历史的东西就是这样寂寞着,也是这样习惯地寂寞着。出了盂城驿,和友人走在民风淳厚、安静古朴的南门大街上,没有攒动的人头、没有旅行团导游高音喇叭,令人感到很是惬意。

古盂城驿


    如果仅仅是一个邮驿,恐怕也难孕育出如此富饶的高邮。邮驿是它经济的增长点,而这座小城真正上得品味的,恐怕还是因为这里的好山好水。
    从老街出来走上去就是高邮湖,平时我们说高邮湖是悬湖,就是说湖高房子低。湖上停了很多渔民的船,渔民住家吃饭都在上面,完全是一派渔家市井风貌。水域广阔的高邮湖,风平浪静,风帆点点,栖鸟成群;烟波浩淼,水天相连,纤芦摇曳;夕阳之下,渔舟唱晚……
    据说郑板桥曾为高邮湖写下一首《水乡》:“烟蓑雨笠水云居,鞋样船儿蜗样庐。卖取青钱沽酒得,乱摊荷叶摆鲜鱼。湖上买鱼鱼最美,煮鱼便是湖中水。打桨十年天地间,鹭鹭认我为渔子。”此诗把高邮湖写得逼真鲜活,有滋有味。沿湖走着,苇叶沙沙,清香四溢,船在其间行,伸手揽揽湖水,人生不过如此,夫复何求?
    仅仅是有水,还不能成就尽善尽美的高邮。一个有品味的小城,必须具备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失去了这个灵魂,城市仅仅是一堆破砖烂瓦而已。文化对于高邮来说,就是这座小城高高飘扬的一面旗帜。
    史载,元丰年间,苏轼过扬州,亲自去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煮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广陵太守认为群贤毕至,值得纪念,特地写了一块“文游”的匾额送来,由此,此地被后人称为“文游台”。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为描写爱情永恒的名句。又比如清代的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二人从事训诂学方面的研究卓有成就,堪称一代宗师。并且父子两代人均在京城做官,而且据传说北京王府井这条现代最繁华街道就是高邮人王念孙当时在京城的一大商铺。还有,京剧《沙家浜》的主要编写者就是高邮籍作家汪曾祺,汪曾祺一生之中从未到过常熟的沙家浜,他所写沙家浜的原型据说就是他家乡的高邮湖……

文游台

在汪曾祺故居听汪曾祺的弟弟、妹婿讲述历史


    离开尚余古朴纯净之风的高邮时,心中竟有些莫名怅然。友人感悟道:“真想远离尘世的喧嚣,找一方心灵的净土,和至亲至爱的人,走一段风雨无阻的路,过一种自然脱俗的生活,感悟一个生而为人的道理……”
    想来,生命在春意阑珊的暮春时节升腾和消褪、生生不息,循环着我们热爱和留恋的岁月……这暮春,该是一个“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的时节呢!


南航附中 陈静

上一篇 红披风
下一篇 日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