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和谐,需要法治和关爱
[发布日期: 2014-01-23 ]  本文已被浏览过

    又是接待日,走进办公室,醒目的红蓝相间法律援助标识,“援法律正义助公民维权”提醒我工作的内容和责任。今天,面对的又该是一个怎样的咨询?社区书记说,今天预约的是一个上访户。上访反映的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普遍的社会性,关系错综复杂,情况千变万化,处理不好会影响社会稳定,协调处理难度相对较大......一念闪过,接还是不接?一方面作为一个全公益的法律工作者,没有利益驱动,我可以完全站在法律体系的框架下,可以得到他的信任,但我能为他做多少呢?我在这条路上能走多久?会不会影响我以后的工作?工作室不是国家政府的信访部门,没有对抗性,或许,我真的能做点什么!

上访“钉子户”——周兴仁 

     居住在南京市幕府佳园小区的周兴仁是一个退休老人,在这个物价、房价飞涨的年代,他们家50多平米里住着祖孙三代人,除了自己和行动不便的老伴,还有自己儿子的一家三口人,孙子现在已经开始读高中了。走进老人的家里,像老鼠倏然进了洞穴,压迫而来的不是黑暗,而是满目拥挤不堪的杂物,或拥挤在地上,或堆满在家里所有的角落,包括卧室、客厅、厨房和卫生间,连个落脚的地方都难找到。除了生活必需的一些物品外,家里最多的就是角落里的瓶瓶罐罐了,显然大部分瓶子是从外面捡来的。虽然老人有退休工资,但自己每天都会到南京的大街小巷去“散步”,然后捡来这些被人扔弃的瓶子,很多人也许不知这些卖瓶子的钱可算得上是老人家里的一大笔收入,因为自己的那点退休工资远远支付不了家里的开支。几年之前,老人说自己的身体还算硬朗的时候,会找些零工做做挣些钱养家糊口,但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了,老人已不能再从事任何重体力工作,就开始了这份没有休息无论酷暑寒冬都要出去的“工作”。

开始上访路,追求所谓的“幸福”

    眼前的周师傅,头发花白,身体瘦弱,一个严肃、不苟言笑的老人,岁月的痕迹爬满了他的脸庞。老人介绍说,自己当了20多年的兵,退伍工作后退休,当初从单位退休时单位的领导承诺可以享受企业单位的待遇、事业单位的单位编制,但退休后实际上享受的却是企业单位的待遇和编制,单位没有实现当初给他的承诺。说起周师傅的这段上访路程,他的情绪立刻就开始变得激动起来。来到工作室之前,他的上访之路已经走了长达十多年的时间。悬殊的待遇差距以及差别对待让周师傅的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他觉得如果单位实现了当初给他许下的诺言,现在的一切都会不一样,生活会舒服些,家人也不用这么辛苦……总之现在的一切一切都会改变,一切都会变得美好,一切都会如愿。仿佛现在家里的所有问题都是因为退休待遇没解决好,这个事情就像一块硕大的石头压着他,也遮住了他的双眼,看不到世界其他美好的事物,灿烂明媚的阳光也无法照射到他那黑暗的心底。在他的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自己的“不公平待遇”。几年来,周师傅为了能让单位兑现当初对自己许下的诺言,奔走四方,到过前单位,区政府,市政府,甚至还和有类似情形的人一起准备到北京。 他的生活里似乎除了上访,再也没有时间做其他的事情,不断上访成了他生活的惟一“目标”,成为他生活的全部,成了他的生命。
    我插言问道:“用了这么多时间,跑这么多地方得到了什么没”?“没有,什么都没有。去单位反映问题,现在单位的领导说以前我们那一批退休都是我这样的待遇,企业退休的就是企业待遇和编制,不存在什么享受事业编制的,再说了以前的领导也退休了解决不了我的这个问题。然后我就去政府部门上访,反映单位欺骗员工退休,要求政府为我主持公道,政府的人说我反映的问题不由他们管理,他们也没办法受理解决,让我再去找其他途径解决。我知道他们明明就是在找借口,搪塞我。刚开始的时候我会去堵政府的大门,在政府大门口拉横幅喊口号,我天天都去政府他们一开门我就进去,就像上班一样准时。后来我觉得还应该用其他方法一起结合起来解决,得给他们施加压力才行。我就想和其他人一起到北京,以此想要引起中央的重视。”
    我接着问“那你还要继续吗?” “当然,我不会半途而废的。一番上访路经历了很多坎坷,问题也一直没有解决,不过我还会继续的,我要一直上访到他们给我解决编制为止,一定要给我一个说法。” 周师傅的回答干脆利落。这一番讲话,我发现周师傅在对待上访这件事情偏执甚至是失去理性。

初到工作室,认识工作室

    一次偶然的机会,老人在社区活动上知道了这个在自己家门口的“管京如法律工作室”服务团队,听过团队的讲座,也参加了团队的活动。老人此时想到长期困扰自己的问题,既然上访不能有效解决,那能不能用法律来解决呢?一个普通的上午,周师傅走进了“管京如法律工作室”。听了老人的讲述后,我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准备开始帮他分析。固执的老人反而摆摆手,直接问道“你们这个工作室能解决我的编制问题吗?你们能向我们单位或者是政府反映我的问题,并让他们解决我的问题,给我安排一个事业单位的编制吗?”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完全可以直截了当的予以回答,可是短短的几分钟的交谈,要从根本上解决周师傅的问题,不是一个答案那么简单。于是我开始从其他角度出发,试图一点点打开老人的心扉,从老人的心里开始了解他,便和他聊起了家常。周师傅却只想从工作室处得到一个答案,一个似乎和法律无关的答案,开始排斥和我交流,便径直离开了工作室。
    第一次的接触就在这样并不算愉快的交谈中结束了,上访老人离开了,我却再也无法平静下来。我想到这一个上访故事只是全国众多上访群体中的一个,但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上访不仅无法真正解决其家庭面临的实际生活困难,而且上访已经成为这个家庭的一种心魔,而且这心魔不停疯长。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一旦心魔失控,极有可能造成极端事件,影响到这家人和他人甚至社会的稳定,对社会来说是一个悲剧,而对于这个已经困难的家庭来说,更是一个悲剧。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老人想要解决的事,明显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这是一个社会经济转型产生的时代阵痛,个人在这样的大变革面前,确实是显得渺小而无助。但这种时代变革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必经阶段,像老人这样的企业退休问题不是上访可以解决的,也不是法律可以解决的。要真正解决的话,或许还是要打开老人的心扉,铲除上访的心魔,让他们一家人从上访中走出来,去面对真实的生活,通过自己家庭的努力,过上正常幸福的生活,同时对于他家的家庭实际困难,可以协调社区相关部门给予一些补助。我将这个上访老人的事情及自己的想法及时向社区领导作了汇报,社区领导对其想法表示支持。
    我开始主动多次联系上访老人,约他来工作室交流沟通。一开始的交流一如预计的并不顺畅,老人多年的委屈,上访的艰辛,家庭生活的拮据,使得其心门也经紧紧的闭上,对任何人都不肯轻易打开。在交流中,我发现周师傅执着于三个问题:1、当时的机制变化没有征得其本人同意;2、当年的安置,地方政府接受了部队的一块土地;3、上访是法律赋予他的权利。周师傅认为,没有他的同意,当年的安置意见无效;土地还在,这土地有他一部分的权利;只要不能实现他的目的,他可以不停地上访,他还想搞点动静引起高层注意。通过了解和反馈的信息,我想如果能解决这三个问题,打开周师傅的心结就不会太难。我随即也向老人提了三个问题:1、当年的安置方案是否公示了?或者通过了工会?;2、部队和地方政府交接时,土地的使用权是转移到你们的名下还是地方政府的名下?3、上访时为了引起大家注意,堵路坐政府门前,是否合适?另外,周师傅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对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对法律的认识与理解出现偏差;甚至想采取集体上访或者更极端方式,而不是通过正当的渠道反映或解决问题;还存在有“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周师傅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涉及到法内法外都有,需要“综合治”。

扬法律正义   助公民维权

    再次将周师傅请进了工作室,我对周师傅的问题做了分析,开始了对三个问题涉及的法律的解读。对周师傅的执着很理解,他有思想,讲道理,也很有社会责任感,相信法律,对法律的理解有偏差。第一,当年周师傅单位的安置方案经过了公示。经过公示的方案具有法律效力。公示期是法律赋予的异议期,经过公示无异议的方案,视为一致通过,产生法律效力,方案对周师傅等人同样具有约束力;第二,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安置方案中将土地使用权转移到当地政府名下,是为了安置一批退伍军人的需要,但土地的使用权归属于地方政府,并不属于个人;第三,上访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作为国家公民有权利上访,但在上访问题上,周师傅明显存在着误区,认为“唯上唯大”,认为采取以上压下的方式进行信访,能使本人的诉求得到尽快解决;认为在重大活动和节庆期间上访,可以通过扩大社会影响给基层施加压力,敏感时期是各级领导要求维稳的重要时期,这时上访会引起领导和责任部门的高度重视,反映的问题就有可能得到解决;认为人多就给政策,人多信访问题就能解决;认为政策也是人制定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上访的人数、次数多了,就会引起领导的重视,就有可能调整政策。希望尽快得到解决之心可以理解,但以影响交通影响公共安全等不适当的方式,有可能因为不懂法再次受到无心的伤害,需要承担民事、行政甚至是刑事等法律责任。公民有权上访,但必须依法上访。如何提出,如何办理,如何正确提出诉求,都需要按程序进行,真正让老人明白依法信访的实质内涵,走出越级访、重复访的误区,正确认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道德和法律责任;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客观理性对待自己和社会;处理好家庭和社会关系,用合情合理合法的方式化解各种危机和解决各种矛盾。
    一次又一次的热情沟通,在点滴中融化周师傅坚冰已久的心。真诚,赢得了周师傅的信任;专业,赢得了周师傅的认可。管京如法律工作室,没有利益驱动,完全站在法律体系的框架下,全心为民;特别在处理涉及安置纠纷等很容易引起群体性事件的纠纷时,没有对抗。一颗心之所以会被冰封,不是因为这颗心本身不想跳动,更多的是社会没能让这颗心沐浴到阳光,感受到温暖。所以,只需让社会的关心与理解,真正到达到这冰封的内心。一滴春雨,一缕春风,就可以融化掉一座冰封许久的山。一当打开了心扉,我慢慢地就成为了上访老人的朋友,老人开始从自己封闭绝望的内心世界走了出来,明白了从心里宽恕那个不能改变的过去,开阔他的未来;明白了他的事情不是政府不解决,而是整个社会变革中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依靠我们自己去解决。同时,我联系街道社区,给予老人一家适当的困难补助,不仅让老人自己感受到阳光,更要他的整个家庭体味到社会的关心,感觉到人间的真善美。
    经过反复的耐心解释,老人终于想通了这件事,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有时需要自己去打开一扇窗,找寻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份天空。老人也终于从上访的世界回到了正常的生活,此时才明白原来放下也是一种幸福。再见老人时,老人已经微笑的和我们打起了招呼,说放下了上访的心结,我们从老人脸上喜悦的笑容上也看到了他们一家终于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了。

“管京如法律工作室”未来的努力

    周兴仁老人的问题顺利解决后,我感到也轻松了许多,但周师傅的事情只是工作室工作中的一件。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开展的许许多多工作与活动都是像周师傅这样看似既简单又平凡的事例,但是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即不平凡,把简朴的事做对即不简单。解决类似这样的问题需要时间,需要技巧,需要智慧,更需要志愿者具有一颗耐心与善良的心灵来与有问题的群众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而群众常常也就是被他们这种淳朴的心灵打动。
    做好社区里普通老百姓的事情,对工作室里的志愿者来说是极不平凡的,因为压力无处不在,每天接受到的更多是情绪垃圾,自己的内心必须无比强大。但志愿者们仍带着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怀希望工作室能够顺利完美的解决关系社区老百姓切身的所有问题,为他们带来最真实的利益。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就是对这些志愿者们最大的鼓励与嘉奖。工作室的志愿者们希望工作室能在社区领导与群众的支持下,在社区领导与社区老百姓的期许下,能一如既往地服务社区群众、服务社区企业,为构建和谐社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鼓楼综合三支部 管京如

上一篇 怀旧
下一篇 撒尿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