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解读中职生的身份、行为、能力、心理等特点,分析容易诱发中职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提示中职教师道德素质与业务素质的提高对扭转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意义,提出加强中职教师道德素质与业务素质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职生、厌学、教师、道德素质、业务素质 正文: 厌学,指学生厌恶学习或厌倦学业的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它通常表现为心理上厌倦学习,态度上消极对付甚至抗拒学习,行为上被动应付或逃避学习。 中职生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由于学习能力与自身素质的差异性,在心理和行为特点上本来就有着很大的不同,厌学情绪比普高生更为明显。近几年,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普高热进一步升温,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中职生厌学者的数量与厌学程度较之以往表现得更加突出,这已经成为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不得不直接面对的棘手问题,也成为阻碍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通过长期的调查了解、问卷反馈、分析研究,笔者发现目前中职生的厌学心理及厌学成因是复杂的,是多方面的,而由于中职教师的道德素质与业务素质的原因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则是学生厌学成因中不可忽视的一大重要因素。 一、从中职生的身份、行为、能力、心理等特点看对中职教师道德素质与业务素质的要求 一般来说,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数在是初中时学习不够理想的学生,考不上普高的初中生才读中职是不争的事实。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大多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或初中阶段,这些学生就往往由于考试失败而受到教师、家长的指责甚至打骂,长期处在“冰冷”的环境和氛围之中而逐渐产生对学习、考试的恐惧心理,成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求知欲望不断遭到削弱。加上中考的失利,他们更会表现得悲观失落、自怨自艾。 进入中职学校后,他们本来认为职校的学习负担轻,没有竞争压力,没有高考压力,但入校后才发现, 职校的学习任务并不轻。现代社会在各条战线上的竞争都日趋激烈,中职学生在学习任务上并没有得到太多的“优惠”,既要学习基础课,又要学习专业课,还要有过硬的技能。学习内容比初中大幅度增加,知识跨度大,知识难度提升,而且对自学能力、阅读能力、思维理解等综合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再加上一些专业课的深奥难懂,使他们感到学习上更加困难。许多学生出现知识断层、能力拓展跟不上,学习吃力。 以前学习上的屡屡失败,使中职生没有成功感,而现今想逃避繁重学习任务的预想又没能实现,在这种情绪低落的状况下,极易产生厌学心理,这时中职教师能否以自身优秀的道德素质与业务素质,以自己良好的人格魄力、尽职的责任心与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扭转学生的厌学心理,使他们找回自信,重塑好学上进的精神品质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目前部分中职教师在道德素质与业务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个人素质对学生学习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亲师才能重道,很多学生对学科的喜爱是基于对教授这门学科的老师的喜爱,由爱老师而过渡到爱老师所教的这门学科。教师的个人魅力往往是引导学生一心向学的催化剂。不可否认,绝大多数教师对待职业教育工作是兢兢业业、重道守德的。但我们也发现,有些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对职业教育工作不感兴趣。他们不热爱职业教育事业,不热爱学生,因而对工作是敷衍的,对学生是冷漠、生硬、粗暴的。他们的授课枯燥无味,只图应付了事;他们对待学习较差的学生动不动就讽刺、挖苦甚至变相体罚,师生之间感情疏离,学生见了教师如同看到晴天突现的阴云。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不和谐,导致学生对他所教授的学科敬而远之。 也有些教师业务水平不高,缺乏对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不懂按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办事,不能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他们教学方法单调,一味照本宣科、满堂灌输。由于把握不了教学重点,只好让学生苦干、蛮干,一遍一遍大量地布置机械重复性的作业,让学生整日埋首于书堆里,没有半点思考时间和闲暇时间。有些业务素质低下的教师甚至是在以己之昏昏而欲使学生昭昭,在学生尚未听懂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或要求学生做好作业,导致学生想听而不得其要,想学却不知章法。当学生回答不出或做错题时又有被批评的可能。未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多次剥夺了差生的学习机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在学习上消极了,进而,学习上不懂的地方多起来了,最后,彻底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厌学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失误存在着直接的联系。中职生由于在初中时学习成绩并不好,他们自知欠缺,因此进入职校后有一定的期望,希望在职校成绩能有所提高,获得成就的体验。当中职生带着新的渴望,想学却基于教师的原因学不好时,必然对教师、对学习产生抵制心理,从而不但不能扭转初中以来的“怕学”心理,甚至会导致更加严重的厌学情绪的产生。 三、怎样加强教师的道德素质与业务素质的建设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是否拥有信任、依赖、尊重、崇敬的心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表明,情感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师生情感的融洽,不仅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师生情感的融洽必然表现在学生对教师人格的认可和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认可上。教师若能真诚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学生定会感受到教师那颗慈母般的爱心,从而尊重教师;教师若能以饱满的学识,生动、灵活、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紧紧吸引住学生,必然能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当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时,学生会视教师为敌人,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师生关系融洽的主导因素在于教师, 教师须从两个方面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一是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二是要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修养,努力提高专业水平,以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而知学,学而有得。 (一)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 既然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最光辉的事业”,那么教师就不应该辜负这一道德称誉。作为开启学生心智、塑造学生灵魂的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首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身正为范”是说教师只有自己身正,才能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教师的教育才能被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 正值青春期的中职生,其模仿性和可塑性都是很强的,教师的道德品质、政治思想、工作态度、文化素养、治学精神,教师的性格、感情、意志和爱好,甚至是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有的甚至会影响学生一辈子。教师的身正,是一种对学生无形的感化力量。要学生做好的事,教师应躬亲垂范;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应谙熟于心、运用自如;要学生守的规则,教师应自守不违。教师只有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优秀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才会被学生所尊敬、所接受,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其次,要具有高度的敬业、乐业精神。要将教育工作看作自己终生追求、奋斗的目标,并愿为之无怨无悔地奉献。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得好:“你爱事业,是为了向它奉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才称得上是真爱。而只有爱到自我牺牲的程度,才能够在事业上做出成就。”当你对教育事业充满了敬重的情怀,当你愿意把自己的青春、精力、汗水、心血都无私地奉献给学生们,愿意在三尺讲台上不辞辛劳、默默耕耘时,你自然会刻苦钻研业务、力求教学工作的精益求精,自然会找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当学生为你的敬业精神所感动时,他们会从内心深处真正地爱戴你、服从你,愿意以自己的努力学习来回报你的辛勤汗水。 第三,要对学生充满真诚的爱。 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也是鉴别教育的尺度。”爱心,是教师教育成功要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品质。一个对学生没有爱心的教师,他的教育工作注定是要失败的。当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了爱,就是得到了赞许,得到了奖励。这种爱会进入学生的心灵,会在他的心理上产生一种美好的情绪体验,会激起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会使他对人对事怀有友善、博爱之情。爱心更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依恋,这时侯他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老师的教导,在教师没有强迫的情况下主动改正自身的缺点,他会以不学为耻,把努力上进看作自发的愿望,他会想尽一切办法搞好学习。 (二)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修养 教师的业务素质,指教师在从事教学业务活动中,全面完成教书育人任务所应具备的完善而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及其程度,它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所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教师的业务素质如何,对学生学习是否具有积极性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 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为学生乐学提供有力保障。提高业务素质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进步,教师只有顺应教育观念更新发展的潮流,才能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开拓进取。 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具有很强的被动性、依赖性,学生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很少能发挥学习的能动性和独立性;教师的教学重在全面讲、满堂灌,未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群体,忽视学生个体人格的差异性,不能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无法发展。 中职教师应依据时代的特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当前职校生的群体特点与个性差异,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其次,加强理论学习,增加知识含量。 教师业务素质低下的直接原因是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没有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教师的教学技能就显得低下无力,导致工作盲目性大,效率不高。 因此,教师应把理论学习做为一件提高自己业务素质的大事来抓,给自己定目标,下任务,规定自己每学期学习相应数量的业务理论书籍;利用各种机会进修学习、补充知识;向教学优秀的教师学习、取经;及时与同行进行心得交流,不断提高教学认识;定期写教学论文,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 只有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搏的文化知识、扎实的教育知识,授课才能为学生所喜爱,才不致以己之昏昏而欲使人之昭昭。 第三、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 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教法的研究,优化教学手段,正确处理好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水平的矛盾。 首先,应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学生学习的实有所获为原则,上课要力求生动、易懂。另外,教学内容要深浅有度。教学内容过深,学生畏而却步,会减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过浅,唾手可得,学生也会丧失学习兴趣。要从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接受兴趣出发,注意深浅得当。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实行培优与转差并重的教学模式。在提问、解答、作业、检测等各个环节上,尽可能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以鼓励、鞭策。在师生交流中,通过换位思考,时刻将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反应纳入视线之内。 再次,创设兴趣学习法的模式。可通过例证、展示、设疑、故事、假设、竞猜、演示、游戏、辩论、实操等种种激趣方法诱发学生的求新、求异感,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激起学生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愿望。 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电脑快捷、生动、清晰、立体的图像显示代替了传统媒体的平面挂图、小黑板等,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熟练掌握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学会电脑的使用、课件的制作。通过多媒体教学声、色、形并用的教学效果,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校的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输出了重多优秀的技术人才,而如今,中职生的厌学情绪已经成为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因素。为此,一切职业教育工作者都要努力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准则,形成人人关心中职生的好局面。由于中职学校生源的特殊性,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道德素质和过硬的业务素质,成为学生学业道路上的引路人与呵护者。战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直接面对学生的广大教师,应该真诚地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手段,使用各种方法,激发他们的潜能,展示他们的才华,使他们树立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克服厌学心理,重新焕发出学习的热情,从而保证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生以健康向上的心理、良好的职业素质,在今后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经受挑战,做新时代的合格人材。 雨花总支 唐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