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中国共产党人是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者
[发布日期: 2011-06-21 ]  本文已被浏览过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具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我们的祖先在改造自然、治理国家和提高自身素质等方面积累的经验,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中,一些杰出领袖无不继承了我国的优秀传统道德,并将之上升为革命的道德品质,身体力行,引领中国革命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高。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作为个体的社会角色首先是家庭成员,然后才是社会公民,因此其道德精神亦以“孝悌”为核心。“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习惯于从小家出发归结为“天下一家”。“天下一家”的道德责任观念,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国耳忘家”,“公耳忘私”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的整体精神、奉献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在这种精神下对人评价的标准就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指整体利益,国家的道义,利则指个人私利,中国传统道德不齿于为一己之私利。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对这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积极作用的优秀传统道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抱热爱、保护、传播的态度。毛泽东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毛泽东1917年给黎邵西的信)。”“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99页)。”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目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衰落、民不聊生的悲惨情景,1917年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表达了革命青年的崇高志向和广阔胸怀。1925年,毛泽东又写下《沁园春.长沙》,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其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与古往今来慷慨悲歌的志士仁人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中华民族“竞自由”,为苍茫大地“主沉浮”,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并为之奋斗终身。

   中华民族以爱好和平、忍辱负重的精神著称于世,但又具有自强不息的反抗精神,从孔孟的“暴君可诛”到“除暴安良”,在广大人民中形成了一种普遍的行为规范。当统治者暴虐无道,民不聊生时,就有一些为民请命的华夏儿女,率领人民推翻暴君,诛杀赃官。尽管由于思想的局限性,他们并没有找到一条彻底胜利的必由之路,但反抗黑暗追求光明却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人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目标,以武装斗争为手段,领导人民闹革命,争取和平与民主,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终于成就一代伟业。

    在我国历史上,每当民族危亡之时,中华儿女便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伸张民族大义,他们的斗争精神一直激励着共产党人为保卫国土完整、民族独立而斗争。1937年,当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进而灭我中华时,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国同胞、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筑成抗日民族统—战线的坚固长城,将日寇赶出中国。“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进而,抗日烽火四起,不同政治信仰,不同民族的中国人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御外敌。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割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的浩然正气,曾激励革命前辈和一代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日本帝国主义一直把东北作为征服中国的战略基地,抗日名将杨靖宇及东北抗联的存在,似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1938年起,日本关东军司令部调动日伪军警6万余人,对抗联进行“大讨伐”,特别强调:“专打抗联,专打杨靖宇”。 杨靖宇率部采取夜袭、伏击、迂回等游击战术,与敌周旋苦战,取得一系列胜利:击毙日本指挥官西田重隆,消灭了日伪称之为“剿匪之花”的伪满军“索旅”,粉碎了敌人策划的“东边道大讨伐”。 1940年2月23日,因叛徒出卖,杨靖宇将军在弹尽粮绝中牺牲。经日军解剖,发现他竟以军大衣中的棉花、树上的树皮、雪下的草根为食,残暴的侵略者被震惊和折服了,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中国人一向有“民以吏为师”的说法,“公生明,廉生威”,不管哪朝哪代,为官者以清廉勤政为美德。毛泽东之所以能领导中国人民成就一代伟业,彪炳青史,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倡导和继承的正是大公无私,克己奉公,为民表率的传统道德观。毛泽东为中国革命事业牺牲了六个亲人,却从不肯对自己的亲属作一点特殊的照顾,对实有困难的亲属,他都以自己的稿费资助。周恩来,作为一个任职27年之久的共和国总理,从不居功自傲,以权谋私。在他规划祖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时,心中只有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为自己或家人谋过半点私利,没有安排一个亲属到党和政府机关工作,而是教育他们要自食其力,服从国家的安排。有这样的共产党人垂范于前,党风、政风、社会风气自然是为人称道。

    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注重人格的修养,孔子所谓“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被看作是一个人超凡入圣的标志。周恩来从小受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的熏陶,通过与马克思主义、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而得到了光大与升华,融铸为一个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时代伟人。其人格风范的一个基本特点正是仁、智、勇三者的完美结合。具体体现在周恩来对普通民众的无尽关怀与体贴之中,在他为了中国乃至于人类美好明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不息奋斗之中,在他坦诚交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相处之道中。周恩来始终认为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因此他总是以人民公仆来要求自己。他曾经说过:为了人民的利益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它既是无产阶级最崇高、最优秀的品质,也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所凝聚的道德精华。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吃苦耐劳的美德,毛泽东等老一辈共产党人将其升华为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思想境界:在战争年代,身先士卒,英勇奋战,打破国内外敌人的层层封锁,创立一个新世界;在和平建设中,运筹帷幄,规划愿景,自力更生,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许多共产党员为了使年轻的新中国旧貌换新颜,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毫不犹豫地牺牲“小我”,成全“大家”。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到兰考上任之初,面对兰考的盐碱风沙,群众生活极端困难的局面,深感责任重大。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他冒风沙,脚踩冰,带领县委一班人,到车站看一群群因灾荒而离乡背井的灾民,焦裕禄痛心地说:党把三十六万人民交托给我们,如果我们不能够带领全县人民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与痛心。为了改变兰考风沙盐碱的贫穷落后面貌,他不顾自己重病在身,走遍了兰考的每一个角落,下基层访贫问苦,了解情况,研究对策。他尊重知识、尊重专家,终于找到了治理风沙的对策,如今兰考的泡桐树已成林,也记下了焦裕禄吃苦耐劳、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向往着平等、公正、和平、幸福的“大同世界”。老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墨子的“天下之人皆相爱。”;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与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理想道德有一脉相承的共性。古谚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中国传统道德并身体力行加以发扬光大,完全符合人民的意愿,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顺应民心、顺应历史潮流,在今天,更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梅园新村纪念馆研究员:颜鸣

上一篇 重温历史,同心同行
下一篇 请用心抒写学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