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读报,不时都能被感动一回。今天读到报上,一个目前月入二千的普通经理,二十来年一直默默行善,前后共帮扶和捐助别人的钱款达四十几万之多,几乎可以说倾其所有,自嘲否则足以买房买车。而因为他的义举,妻子并不理解,早已与之离婚走人,唯一的一个女儿也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寄居在奶奶家,每周仅有五元的零花钱。他自认为是愧疚于女儿的,尤其是当女儿让他陪着一起过春节时,他最终还是跑到山西陪几个孤儿过年去了。 诸如此类的真人真事,还有不少,比如,女大学生不顾年迈双亲的苦苦哀求和挽留,孤身一人深入藏区义务支教;某女士牵头成立老年合唱团,奉献于社会,四处义演,父亲离世也未赶回来见最后一面;某女教师为了深山里的孩子,未顾得上为自己孩子及时治病,以致于孩子失聪……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就生生的疼。在被诸多义举感动之余,想起他们口口声声对不起父母孩子,不禁想想,这种抱歉对他们的家人有意义吗?他们给亲人带来的遗憾和伤痕,又怎么能弥补呢? 一脉相承的亲情是阳光、是泉水,是滋润和伴随我们终生的一种最温暖最安全的关系,如果一味地扛起社会责任,而忽略了自己在家庭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不是对自己的亲人不公平呢?你的亲人同样需要你的关怀和呵护,客观地说,你对于整个世界,只是一滴水、一粒沙,而对于亲人而言,你是他们全部的世界。 就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个因为捐款而以致自己家庭一贫如洗的经理,妻子与他离婚,当然是有自己的苦衷,妻子不一定不支持他行善,只是希望他行善有个度吧,居家总是要过日子吧,买房总是可以有安全感吧,做丈夫的总是要搞好家庭建设吧,人情往来总是要应对吧。我们在为行善之人的高尚品质感动的同时,也着实为他捏上一把汗。 积德行善,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作为每一个成年人,不仅要有社会责任感,首当其冲地是要有家庭责任感,孝敬老人,抚育子女,家庭和谐,同样是为社会做贡献。在过好日子的同时,尽可能施以援手,帮助那些未走出困境的、需要帮助的人们。 也许我写的这篇文章与媒体的宣传方向有点“不协调”,但这是我的肺腑之言,我想,媒体固然需要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风尚,但也要引导行善者“换位思考”,不要推波助澜,让行善者忘却了自己的家庭责任,每一个人,首先是家庭的一分子,然后才是社会的一分子。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从构建和谐家庭开始。记得多少年来,社会原来一直提倡“见义勇为”,但现在吸取一些深刻教训后,老师、家长等都开始教导学生“见义智为”了,让我们大大地松了一口气,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对精神的“松绑”,放眼望去,毕竟,社会是不断前进的。 江宁综合支部 李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