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提升江南舞蹈文化品位初探
[发布日期: 2010-08-04 ]  本文已被浏览过


    江南舞蹈在我国舞蹈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江南舞蹈悠久的历史,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一路走来,现在越来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生长在江南这块土地上的群众文化舞蹈工作者,如何更好地认识、了解、宣传、推广江南舞蹈,促进江南舞蹈的繁荣和发展。我认为首先要全面了解江南舞蹈悠久的历史,在挖掘江南舞蹈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展现江南舞蹈浓郁的人文关怀,提升江南舞蹈的审美品位,展望江南舞蹈发展的美好前景。

    一 全面了解江南舞蹈悠久的历史,增强荣誉感和责任心

    江南气候温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江南文化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是以中国儒家人文观念,特别是儒家核心思想孔学为基础,结合其区域特色而生成的特色文化。江南舞蹈是在江南文化的大背景中逐渐产生、发展、形成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料上记载早在远古五、六千年前,吴县草鞋山江南青莲岗文化遗址中,就发现纤维织物残片和碳化粳米。人类的文明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之争,逐渐形成了长江流域文化艺术体系,乐舞艺术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传统舞蹈一个特点是“舞”与“乐”密不可分。从先秦时期的“礼乐舞蹈”到魏晋时期的“清乐舞蹈”及隋唐的“宴乐舞蹈”。大量的史实和文物反映当时吴国乐舞文化达到高度水平。白居易《忆江南》“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名闻遐迩的吴歌吴舞在我国乐舞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魏书.,乐志》解释,江南吴歌从汉魏六朝到初唐,清商乐舞不断发展,代有新作。其特征是委丽柔曼,飘逸婉约,闲适雅致。犹有古士君子之遗风,他乐莫与为比。自宋以后宫廷舞蹈发生变化开始走向民间,无论是佳节良宵,还是宗教祭祀,民间歌舞更加蓬勃兴盛。南宋吴县大诗人范成大描写江南清明时节民间歌舞“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南史》记载长江中下游吴歌乐舞的盛况“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都邑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炫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清中叶顾禄所著《清嘉录》详尽地记录了以苏州为中心的吴中岁时风俗,其中关于迎春社伙的记载“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伙,殿似春牛,观者如市”大量文献史料记载的吴地乐舞应该是江南舞蹈的前身。江南五谷丰登,文化繁荣,推动了江南乐舞的发展。透过历史我们可以感觉到,列朝列代江南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歌舞都非常盛行和流传。优美的江南舞蹈,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江南舞蹈历史,就是为了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就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推广江南舞蹈,创写新的江南舞蹈历史。

    二 挖掘深厚的地域历史文化。

    江南钟灵毓秀,人文底蕴丰厚。民间素有南方出才子,北方出将才之说。江南这方水土历史上先后孕育了许多文人雅士。如大诗人范仲淹、王安石,李清照、辛弃疾----书画家王羲之、王献之、顾恺之还有扬州八怪、金陵画派、吴门画派-----。流传千古描写江南风貌的名篇佳作更是数不胜数。唐诗中江南好、忆江南、望江南、梦江南等,张若虚最著名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更是脍炙人口;戏曲“桃花扇”、“牡丹亭”……;小说“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至今都为我们学习享用。许多艺术家从这历史宝库中挖掘传统文化精神,提炼艺术养分,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优秀作品,如独舞“春江花月夜”,群舞“踏歌”,舞剧“红楼梦”“牡丹亭”……等。这些舞蹈多在提炼文学作品精髓的基础上,依据舞蹈的艺术规律进行再创作,融入现代审美元素,现代高科技手段。或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或再现和描述了那个时代的民俗风情,让祖先留下的大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在现代舞台上再现美丽光辉。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得天独厚的财富,江南舞蹈编导一定要充分挖掘江南地域文化,开拓创作源泉,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里寻找素材。2007年笔者依据汉乐府诗篇,“江南”创作了女子群舞“鱼•莲”。诗篇描述了江南乡村池塘里鱼儿自由自在地嬉戏于莲叶间的情景。舞蹈用诗义化唯美的手法,浪漫地表现江南乡村池塘里一群灵动活泼的鱼儿与一枝典雅委婉的青莲,在充满童话般的色彩里,透出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中一派和谐之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万物合和’这与我们现在倡导的和谐社会有着相通之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繁荣发展的首要条件。笔者想通过舞蹈“鱼•莲”折射我们社会的和谐美好。该舞蹈在南京市群文创作汇演中获一等奖,并荣获江苏省五星工程银奖。

    三 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展现浓郁人文情怀

    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文’以‘人’为本,‘人’以‘文’为内质,它通过人与自然、社会和心灵等诸多关系的调节而生发礼乐文化、人伦文化、生存文化等。江南舞蹈要在江南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寻找传统文化精神,展现浓郁的人文关怀。

    江南人民勤劳善良,热爱生活,民风纯朴,江南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多是我们挖掘提炼,创作舞蹈的好素材。常熟文化馆牛小艾编导的一系列舞蹈都是深深扎根于江南这方土地上。从“耕绿”、“绣”、“织”到“井”都是讲述了这方土地上人民的生活,劳动,情感。“耕绿”中农民日出而作,播种,收获,丰收的喜悦,年复一年祖祖辈辈生活在这方土地上。农民对养育了他们的土地怀着深深的情感。“织”“绣”都是江南传统的手工艺瑰宝。舞蹈通过道具的巧妙运用,艺术地再现这一古老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同时,表现了江南姑娘心灵手巧热爱生活,绣出锦绣江南,绣出祖国美好家园。
织机和井这两种物体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现在很少见,但织机和井在江南几千年的历史中,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编导巧妙地选择井台这一特定环境,层层展现浓郁的江南风土人情。这些具有传统文化精神和浓郁人文情怀的舞蹈,都是扎根在江南深厚的文化底蕴上,抒发人类和人性中最质朴,最美好的情感。它必然产生普遍共鸣和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四 提升江南舞蹈的审美品位

    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倡导用艺术陶冶规范社会公民,柏拉图主张以音乐和舞蹈培养体格健壮,心灵善良的公民。孔子要求以“诗”“乐”造就文质彬彬的君子。儒家重“乐教”就是要通过艺术完成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通过美的教育,让社会的伦理规范深入人的心灵深处。而使其成为自觉要求。审美并不能代替道德教育,但道德教育离不开审美。舞蹈通过优美的人体动作、造型、表演激起人们的美感,引导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水平和审美情操。从而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俄国文艺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艺术既表现人的感情,也表现人的思想,但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舞蹈作为以人体为主要工具的超语言艺术,它不是通过硬性灌输或强迫接受,而是美的人体动作、姿态、表情塑造一系列优美的形象来表现生活,因而它对人的思想意识的感化是潜移默化的,同时又是鲜明强烈,震撼人心的。提升江南舞蹈的审美品位,第一需要审美主体----江南舞蹈本身要有精品水平,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第二审美客体----观众,在欣赏江南舞蹈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提升对江南舞蹈的审美品位、审美情趣、审美水平,寓教于乐。

    江南舞蹈“小城雨巷”美轮美奂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浓浓的诗情画意。“小城雨巷”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理解和美好江南诗性眷恋,巧妙地借助了著名诗篇“雨巷”的诗情通道,展现了更具感染力的美好江南。白墙、黑瓦、油纸伞、旗袍。一下就把观众带进优美的江南,舞蹈中少女出门撑伞、提裙过桥、收伞甩水、雨中喜戏、等看似寻常琐碎的动作,让我们在身临其境的欣赏中感受到生命的韵律和时代的节奏。特别是舞蹈最后,小女孩在屋檐下躲雨,一把红伞出现在她头顶,为小女孩遮风挡雨,在那红伞一推一让中,我们看到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互助、友谊、关爱,看到江南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最高境界。牛小艾的新近舞蹈“染”,表现了江南手工艺布匹印染的劳动过程。从染料采摘、制作到布匹的印染,江南妇女忙碌劳动的身影中,在很少见的舞蹈通篇无词和声伴唱下,时而抒情、优雅、美妙,时而激扬、奔放、欢快,让劳动充满着身心的愉悦美好,让舞蹈散发着绚丽而深情的美丽。深层次挖掘生活中的美。真可谓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舞蹈的魅力在于,它揭示的不是一般生活情景,而是“人类灵魂深处的景象”。(玛莎。格朗姆语)观众在欣赏这些优秀江南舞蹈时,会根据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生活经验,唤起情感活动,撞击心底的火花,心灵得到陶冶,精神得到净化,促进身心健康,同时提升观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

    五 江南舞蹈发展的美好前景

    社会的发展进步让舞蹈走进了寻常百姓,走向大众。舞蹈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区域性的江南舞蹈,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目前社会上群众舞蹈文化空前繁荣,活跃。各种民间舞蹈团队,老年大学舞蹈培训班,社区特色舞蹈队伍等铺天盖地。这些团队在近几年的深入发展中,已不满足于初期广场式的打打腰鼓,甩甩手绢花等,开始追求带有专业水准,更加优美的江南舞蹈,如“茉莉花”“太湖美”“踏歌”等。这些舞蹈在一些团队被广泛的流传排演,深受群众普遍喜爱。南京市首届团队舞蹈比赛中,江南舞蹈就有好几个,有把专业江南舞蹈移植过来的;也有把江南舞蹈和江南服饰相结合的“茉莉飘香”;还有把江南舞蹈和丝竹柔在一起的“梦江南”;这使江南舞蹈更加丰富完美,更具风流雅趣和典雅秀美之感。江南舞蹈是江南人民情感色彩的体现,是江南人内在精神气质、信仰、审美心理所决定的。

    江南舞蹈之花在江南丰厚的文化土壤里,浸润着浓郁的人文关怀,散发着沁人心扉的 典雅清香。如何让江南舞蹈之花开放的更加绚丽夺目,我觉得可以双管齐下,一方面专业团体要利用自身优势,多创作具有高水准的,如“小城雨巷”“染”这样让人回味无穷的,精品江南舞蹈。另一方面在群文即民间江南舞蹈的层面上,广泛深入地开发挖掘,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广泛的发展空间。

    江南舞蹈表现的是江南这方土地上人民的生活风貌,民俗风情,江南人民从情感上喜欢和热爱江南舞蹈,再者,江南舞蹈委婉典雅的动律,大部分群众能够接受和掌握。近年来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周周有电影、月月有演出。而且各地区多有自己的特色品牌群文活动。雨花区就有“和谐文化社区行”、“春牛首踏青节”、“宁南艺术节”“康盛之夏”等。还有一些纪念日、节假日也很多如“世界环保记念日”“预防艾滋病记念日”等。,几乎每个月多有一、两场大型广场文艺演出活动。而这些演出上面拨的经费是很有限的,不可能每场都邀请专业歌舞团。文化馆一般多是组织当地社区舞蹈团队,再邀请个别准专业歌舞团节目加盟演出。当然,这类演出无法与专业歌舞团的艺术水准相提并论,但老百姓非常喜欢,每次组织活动,社区群众多早早等候在现场,演出时满满一场人头攒动。表演者从原来的观众变为自己登台,也特别认真努力。而观众看到他们周围熟悉的人登台表演,特别亲切,特别受欢迎。社区舞蹈团队,每个区少则十几,多则几十支。这是一个庞大群体,一个广阔的空间。她们虽然舞蹈基础差,然而是特别认真热心,热爱舞蹈的群体。如果教她们一个合适的舞蹈,她们会反复不断练习。我想江南舞蹈自古就有民间广场这一块。传统的江南广场舞蹈有的成为舞蹈集成中的资料,有的成为非物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留。社会在发展进步,江南民间广场舞蹈也应与时俱进有所发展创新。如何编创出既有江南风格情韵,又具江南人精神风貌和时代气息的江南民间广场舞蹈。这是时代和社会对群众文化舞蹈干部提出的要求和职责。我认为“海安花鼓”是一个传统江南民间广场舞蹈改编的成功典范。“海安花鼓”具有典型的江南舞蹈特征,颠颤的动律特点,起步稍稍蹲,未迈先出跨,腰身随跨晃。推腕齐眉,拉手平肩等。舞蹈保留了传统的道具及音乐元素和基本舞蹈步伐的同时,融进了新的舞蹈动律,加入了跳跃的动作,更体现江南人民昂扬奋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海安花鼓”多次被邀请参加全国重要广场舞蹈表演。编创反映现代江南风情风貌的广场舞蹈,创写新的江南广场舞蹈历史。是摆在我们群文舞蹈干部面前的新课题。

    繁荣群文舞蹈创作,也是群文舞蹈干部的责职。群文舞蹈干部生活在基层,更有利于了解群众、了解生活、了解社会。要真正做到“三贴近”,利用自身优势,创作反映当代火热生活的作品。现在舞蹈比赛,无论是专业还是群文,满台高科技,现代化,舞蹈美轮美奂,然而感观的刺激不能替代心灵和精神上的享受,这一切不能替代舞蹈作品本身的艺术张力。有些舞蹈大而化之,空洞无物。南京市两年一届的群文创作汇演,舞蹈比赛真正让人心灵震撼,留下回味的作品不多。人们期盼群文也要多创作既有现实生活意义又具高度艺术品位的优美江南舞蹈。

    生活快节奏,社会日新月异,但舞蹈不是快餐文化,舞蹈要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要用诗性之手触摸和弹奏人们心灵之弦。这需要我们舞蹈编导们,不要心浮气躁,不要被外面的世界所迷惑,要能沉下心来,多学习江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用真情和爱心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感受江南这方土地上的山山水水,感受勤劳智慧江南人民的喜、怒、哀、乐。创作出更多更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人文情怀的江南舞蹈。

雨花综合支部 高勤芳
 

上一篇 多党合作,共创辉煌
下一篇 唯美的艺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