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基因的记忆
[发布日期: 2010-07-22 ]  本文已被浏览过

 

    基因这玩意真怪,1909年丹麦人约翰逊第一个提出这个词,到现在才一百年,而人类在生产实践中运用基因技术起码有几千年了------《圣经》中有区分羊只的土办法、北魏时期中国的《齐民要术》有关于嫁接果树的记载,最为著名的是1866年奥地利学者孟德尔发表的论文《植物杂交试验》,为豌豆杂交的结果列出了详尽的图谱。
 
    对基因的研究显然还不到位,很多生物从来没见过父母,却能按部就班复制父母的生活。这恐怕不能简单的用本能来概括,我相信基因是有记忆的,比如说被蛇咬过的人极少,但大多数人都怕蛇------对蛇的惧怕通过基因传给我们,即使没见过蛇也怕。
 
    中国人喜欢吃野味,于是所有的野生动物见人就逃。我在国外看到野生鹈鹕、天鹅在伸手可及的地方觅食,我走我的,它忙它的,根本不正眼瞅我------它们没接受对人恐惧的基因。
 
    那么眼下的社会现实呢?它会进入基因记忆吗?

    举例说,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到应聘公务员,所见所闻就是一级级送礼,他成人后的行为选择可想而知。虽说现今的社会不送礼就办不成事,我却担心这习惯进入基因而成为世世代代的行为准则。

    送礼收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行贿受贿,这是小孩都能推导出的结论:

    若不是有求于你,他干嘛给你送礼?------有求于你说明你有权力------有权力而接受送礼就是受贿。

    最可怕的是这一切都是在笑容满面中进行并完成的,你推我搡的劲头每每令旁观者动容。那些客套话多多少少符合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近日说:“没人对我们的反贪腐行动感到满意,连腐败分子都不满意。行贿受贿已成为普遍现实,我们的反贪腐工作仅仅限于签署一些文件而已。”

    这话说得实在,我开始喜欢这个矮个子的俄罗斯汉子了。

    但愿他能拿出点行之有效的招法,我们也借鉴一下------赶在这些东西进入我们的基因之前。

社文支部  周伟

上一篇 还是那株玉兰
下一篇 我收藏的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