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记忆中的端午
[发布日期: 2010-06-10 ]  本文已被浏览过


    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快到了。可是,心中却有一种淡淡的失落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我的印象里,端午节好像过得一年比一年淡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泊来的节日却在中国的大地上盛行起来,大有入客为主的态势。如泊来的“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而时下的青少年尤为热衷于这些泊来的节日文化。

    其实端午节和很多的中国传统佳节一样,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蕴,是我们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等等 。在我国已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历史,二千多年历史的长河沉淀,赋予了它深厚的人文内涵。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流传较广的主要有三种。

    一、说是纪念屈原。这也是目前为止流传最为广泛的版本。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二、说是纪念伍子胥。这种说法主要流传于江苏。春秋晚期的吴国大臣伍子胥,因进谏触怒夫差,被逼自杀。人们敬仰他的忠义,于是在他自杀的五月初五日,驾舟在江上奏乐舞蹈,慰安死者。

    三、说是纪念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在五月初五日投江寻父,数日后抱出父尸。

    这三个故事,使得爱国和忠孝成为端午节的重要文化内涵,这也正是中华民族世代弘扬的美德。在此基础上,吃粽子、划龙舟都有了特殊的文化意义。 

    小时候我是在外婆家长大的,外婆家住在城南靠近夫子庙的淮清桥,是典型的老城南。

    老南京人过节是有讲究的。

    首先是过节要用的东西一定要早早准备。有些物品甚至半个月前就已经备好。

    二、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几个元素:粽子,“五红菜”“五黄菜”等等。一样也不能少。“五红”是:红苋菜、红心咸鸭蛋、烧鸭(取其皮红)、龙虾,和雄黄酒。“五黄”是:黄鱼、黄鳝、黄瓜、黄豆芽烧豆腐果和炒鸡蛋。最常有的是“五红菜”,取其吉利、喜庆的意思。

    三、是端午节吃饭的时间有讲究。端午节的“吉”时在“午”时。那是南京至少有六成以上的家庭在此时团聚,在一起共进午餐,谓之 “赏五”,吃“五红”,以防毒辟邪。

    据说在端午节吃了这“五红”、“五黄”,整个夏天就可以避邪避暑了。 

    那个时候条件不好,一家人平时节衣缩食,这样过节的时候就能好好吃上一顿。记忆中端午节那天的中午吃得最好,不过也就一顿,吃完了又是平时的老样子了。

    每次端午节过后,唯一能剩下的就是粽子,那个时候没有电冰箱,可是总是有办法的。于是外婆就把粽子挂在竹竿上,然后把竹竿挂在堂屋或者屋檐下,这样粽子照样能摆上好长时间。

    端午节不得不提包粽子。那时候的粽子全是纯手工版的,没有象现在大部分粽子是在超市买的速冻的,或是在菜场买现成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动手包粽子的。

    粽叶一般都要提前几天买回来,先是用刷子刷,把粽叶洗干净,然后用开水烫,烫完了以后再用冷水泡,如果不包的话,泡粽叶的水还得天天换。烫粽叶也是个技术活呢?如果把粽叶烫脆了包的时候叶子容易断,如果烫老了粽叶变黄了,煮出来的粽子又不香了。

    等到正式包粽子了,可是全家总动员,无论男女老幼一起动手包粽子。包粽子的时候要巧妙搭配竹叶,一般两张或三张竹叶包一个粽子,同向中间重叠,茆成锥斗状往里面添加米,随后要用力抖动,让米粒之间紧凑些,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够紧不至于散开。最后用绳子把粽子给扎紧。那些手艺好,包出的粽子有棱有角的,总会得到别人的一番夸奖,而不会包粽子的就会惭愧地呆在一旁观看、学习,或许要准备等到来年的端午节来一显身手吧。

    包好了,会数一数的,看一共包了多少只。这个数字尽可能要成双的。然后就可以一只只地很有序地叠放在锅里,加水,就煮上了。慢慢地,会闻到粽子香,于是口水就会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煮个粽子,大概需要两个多小时的。好不容易把这么长的时间熬下来了,我们小孩就会顾不得烫手,抓起一只粽子,急吼吼地咬上……谁家先吃上粽子了,谁家就会把自家的粽子送给邻居们品尝。人家的粽子,吃起来显得格外的香。
端午节包粽子,包的是风俗,吃的是心情,品的是意义。

    小时候的端午节,还有一个少不了的节目,就是挂鸭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可能也只有在端午节才能吃上鸭蛋。

    这一天,妈妈都会给自己编个网兜,咸鸭蛋就放在网兜兜里,然后我会故意挂着鸭蛋到家门口转,想让所有小伙伴都看见自己的鸭蛋,有时候鸭蛋都磕裂了,还舍不得摘下来。这个咸鸭蛋要挂一个上午,中午时才开始吃,用筷子掏个小洞,每次只舍得掏一点点,所以要好几天才能吃完。冒油咸鸭蛋更是舍不得吃。

    现在鸭蛋不再稀奇,有些孩子甚至不喜欢吃咸鸭蛋,更别说是胸前挂鸭蛋兜了,但我依然很怀念。

    记忆中的端午节还有一大乐趣,就是跟着爸爸去赶龙虾。

    起初爸爸是不愿带我的,说是带我不方便。经不起我的“死缠烂打”,爸爸只有无奈的带上我。

    赶龙虾的那天一大早就起床了,爸爸骑着自行车带着我,还有赶龙虾的工具到飞机场去赶龙虾。所谓的工具就是自制的一个大网,和一个长长的象竹竿一样的东西。只不过那是特制的。还有一个大篓子。

    那时的老飞机场周围全是菜地和水塘,你赶龙虾也没人去管。那时候南京人对于吃龙虾还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不像现在龙虾可是南京人的“市菜”。几乎所有的南京人都爱吃。

    在水塘边上找准位置,向钓鱼一样,先撒点米饭。然后把网撒下去。过一会就拿“竹竿”往水里捣捣,捣捣的目的,一是可以使龙虾受惊跳进网里,二来可以防止水蛇。

    不一会就可以收网了,运气好的话,网里面可能还有黄鳝,纯野生的哦。

    如此反复,到中午时可以装上满满一大篓子。收工回家,倒下来有一脸盆之多。

    每次都会分给邻居们一些,让大家都尝尝鲜。

    不知到什么时候以后,那边就不给再赶龙虾了,说是鱼塘给人承包了。于是乎老爸骑着车往更远的地方走,去寻找可以赶龙虾的新的“战场”。

    时隔这么多年,和老爸那赶龙虾的场景还依然历历在目。

    端午节除了挂鸭蛋,我们家还有自制的挂蚕豆。

    把蚕豆外壳剥下,里面的皮保留。盐水煮熟以后,妈妈把蚕豆一个一个用线穿起来,变成一个蚕豆项链,然后给我挂在胸前。真好看,绿绿的。

    和小伙伴玩的时候,边玩边吃,你一个我一个,扯个蚕豆放嘴里。不一会就把蚕豆消灭光了,胸前只剩下一根白线。

    端午对于我而言,竟有这么多美好的回忆!这种感觉现在想想,真的很幸福!很回味!

建邺综合支部   黄艳

上一篇 美丽的梦境
下一篇 观看电影《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