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慢说“唯有读书高 "
[发布日期: 2009-05-31 ]  本文已被浏览过


    时至今日,竟然有人依然认为“唯有读书高 "是应该批判的而且持有这一观点的,并不是那种糊涂人,倒是一些明白人。这是在不能不令人感慨颇多——那场罪恶滔天的浩劫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消除起来是多么的艰难啊!大凡过来人无不沉痛地永记,发生在三十多年前的那场灾难正是批判“唯有读书高”发展而来的必然后果。读书不高,什么高呢?答案自然是其反面——不读书!水到渠成,读书无用论 应运而生。再由于我们中国人演义能力极强,读书反动论的诞生即顺理成章。演义还可以再演义,读书越多越反动的结论似乎颠扑不破。因之“不学 abc  ,照样开机器;不学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号喊声和狂欢声响彻云霄,震颤神州。

    有人或许还会说,那你错了,我们批判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书,而是 “唯有读书高”。那“唯一”岂不是明目张胆地在蔑视劳动,蔑视劳动人民?世界是劳动创造的,蔑视劳动和劳动人民,就是反动!不批怎么行?这振振之词,乍一听,似乎有点道理,然而,实则是彻头彻尾之诡辩。这种招数一点也不新鲜,而是批判者惯于玩弄之伎俩。不论是“abc",还是”数理化“,那样不是劳动人民所创造?既标榜自己为劳动人民,但又反对学习继承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成果,岂非反手为云复手为雨?明白人谁都清楚这种自欺欺人之术,偷梁换柱之法,只是为了达到栽赃陷害之目的。这在明白人眼里,一点都不新鲜。人们也都知道,“唯有”一词古典诗词中,其使用次数并不为少,其作用也仅是强调其抒情性,突出诗人喜欢的程度,既无否定之义,更无蔑视之义。人们还知道,“唯有读书高”这句诗,出自于明人汪洙之口,全诗为“天子惜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据说,汪洙写这首诗时,年仅十来岁。平心静气想一想,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来说,思想会那样的复杂,那样的反动 吗?若是给一个孩子扣上一顶泰山似的大帽子,能无被冤枉之感吗?而对批判者来说,又能逃脱莫须有之疑,欲加之罪之嫌吗?

    正确的做法,不仅不批,而应恰恰相反——大加赞扬,大加倡导。理由是:其一,“唯有读书高”正与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异曲同工,深得圣心之美,是圣人育才德化思想的艺术化;其二,揭示了人类创建文明的真谛:读书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三,读书是高尚•优质 •创造性的劳动,赞美读书就是赞美劳动;其四,感悟到读书之妙味,以优雅形式抒发读书之乐和幸福,实具创造性,难能而可贵;其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奋发励志,造就了数以千百万计之民族精英,创造出我华夏精神文化之辉煌;等等。人非机器方方圆圆,不可相容,不得相兼,人是圣灵,脑力劳动 与体力劳动可以相兼相容,而且相得益彰,更具创造力。把体脑力劳动对立起来的人,岂非机械者也!

    读书高不高呢?其答案并不取决于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主观意志,而是取决于千百年来读书之事在人们心目中地位。自有书以来,天下父母不希望孩子读书的,怕是很难找到,反对孩子读书的怕是更少。天下父母无不为孩子书读得好以为幸福,以为荣耀;反之因孩子书读得好而不快之父母,怕脑子一定是坏了。天下万事,若是让父母为孩子选择,敢肯定百分之百的首选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错了吗?

    小平同志曾说:教师职业是阳光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职业是什么?不就是带领并指导孩子读书?“最光辉的职业”与“唯有读书高”,二者之间孰轻孰重,谁来说说!近三十年来,我们中国人终于悟出来了,将来的国际竞争,是高科技的竞争,是高科技人才的竞争。科技怎样才能高起来,人才才能高上去?答案只有两个字:“读书”!不光是读书高,还要高读书,更要读高书!

    然而不堪回首的是,在以往批判“唯有读书高”的几十年里,我华夏民族的文化•科学及其人才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整整几代精英几尽摧折。难道真的就是为了批判一个汪洙吗?当然不是。而是想通过对“唯有读书高”的批判,上株下连将先哲今贤来个一网打尽。孔老夫子是天下 1读书人代表和表率,自然是首当其冲,然后是历朝历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一个个一批批统统来个批倒斗臭。最后再放上一把火——砸撕烧,管他什么文献。典籍,管他什么文物古迹,统统来个光光光!然后是一阵哈哈 大笑,还要甩出一句:叫你读书,叫你高!没经过的人可能会感到奇怪,为什么要批判死人呢?理由也很简单,活人都是死人的继承者,要斩草除根,岂能不溯本求源。接下来一场批判活人的运动展开了,而且轰轰烈烈,一浪高过一浪。           

    为什么要批判知识分子呢?有人说,他们自恃读了书有学问,有见解,不免有时会翘翘尾巴;还有些不识时务者会评头论足,更有些胆大妄为者会指手画脚。推而演之 ——读书越多尾巴翘得越高越是会胡说八道。这等顽民,岂能放任!再有一说,书读得越多思维越敏捷,眼光越敏锐,就越是会出难题,越是会挑毛病,让人难堪。反过来看,要是国人都不读书,一个比一个糊涂,人人都是顺民,岂不一顺百顺天下顺!
     为其天下大顺,对知识分子不仅要批,而且要使足力气批;其形式之多范围之广均堪称史上之最。举个例子,有部电影是兼具批判任务的。影片中重点批判了两个反面人物,一个是张总工程师,高知,专家;一个是张总的助手,知识分子,明白人。说他是明白人,是因为作为批判靶的名言,便出自其人之口,名言是:你(张总)画圈,他们(工人)钻井,你不画圈,他们是钻不出油来的。在现代人眼里,那是一句大实话,可在那个年代就是反动,就有罪,就要批倒斗臭。为什么?因为那是在赞美知识分子,赞美“唯有读书高”。那时的是:赞美读书,赞美知识分子,就是蔑视劳动,蔑视劳动人民,也就是反动。道理很明白:如果没有工人钻井,靠画圈能画出油来吗?经过好多年反反复复批啊斗的,知识分子都成了臭老九,或者称之为不齿人类的狗屎堆,不仅尾巴再也不敢翘了,而且夹得不紧。人们在称赞艺人时,常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来表述,而对像张总这样的高级专家,圈一画石油就流出来了,十年功怕还是远远不够的。老话说,十年树树,百年树人,可见培养人才之艰辛,尤其高等人才。然而不管是多么高等的人才,即使千万计,毁灭掉他们不费吹灰之力.

    不过所幸运的是,客观规预并不个人意志为转移,是非真伪亦非个人意志所能决定。孔夫子被批判了几十年,孔家店不但没有被打倒•砸烂,生意好像兴隆得不得了,连锁店几乎遍及神州大地,且有扩大到世界各国之可能,更且祭拜孔圣人活动仪式已成为国际盛典之一。马寅初被辱为马尔萨斯的孝子贤孙,批得很臭,可事隔仅只若干年,他的人口生育应计划管理的主张,竟成为当今的基本国策。陶行知的行知应相结合的教育理论,虽然后来发展成为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的革命教育理论,但因他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门生所以还是逃脱不了被批判•打倒的命运。陶夫子毕竟是权威,尽管被打倒,但威风犹存,打倒他的文章是在国家最权威的大报上发表的,且采用了通栏大标题。即此,有趣的故事发生了,那篇打倒资产阶级反动教育权威陶行知的文章,其作者竟是他自己的高足。毕竟行知结合的教育理论,是有价值的创造,墙内的花香,引起了墙外人的兴趣和赞美,日本等多个亚洲国家相继成立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外国人推崇,中国人却要打倒,怎末办?无奈之下也跟着成立了首个国家级的陶研会。于是更有趣的故事又发生了:当年高举大棒要打倒他的,他的那位高足,摇身一变竟然又当上了陶研会的会长。

    读书越多越反动,知识越多越无用,虽然被批得臭不可闻,知识分子也个个都成了好乖乖,但是有些人觉得还是不够完美。毕竟,普天之下并非只有一个中国,国际性的交往不能放弃;既要参与国际交往,那有不能没有专家;知识分子专家都是资产阶级的,用他们没面子,无产阶级专家又没培养出来,怎末办?造!于是一场人造无产阶级专家的运动兴起了。首创的大概是一位水稻专家。他出身于一个道道地地的农民家庭,虽说斗大的字不识一石,但是他所培养的优良水稻,每亩单产高达数十石。消息传出不久,便受到国际有关机构之邀请,请他出国传经。可论文怎末办?好办得很。于是便调来一大批资产阶级臭专家组成论文撰写小组,很快漂亮的论文成功了。可惜的是,我们这位专家有点不经心,到了传经大会上,话不成语,论不成文,搞得老外们个个瞠目结舌,不知其所云,简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批撰写论文的臭老九们自然要偷着乐:这下创造除了世界级的大笑话!这是一个教训,说明神可以造,鬼也可以造但专家不能造。因为神是供在家里敬的,鬼是关在家里打的,专家则不同,那可是要拿出去比的。老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就见笑!在外面丢了脸,却要在家里找会来。怎末找?有办法,于是在某一高级农业科学研究单位显著位置,为那位无产阶级农业专家塑了一尊高像。此像至今仍在。只可惜,我们这位专家似乎尚未理解,亦不领情,虽然捡来 了个天大的便宜,可老习惯一点没改。什么习惯?收工之后喜欢下河摸螺蛳。有一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人们在他经常摸螺蛳的河里,发现他的尸体。人们猜测,可能是不慎失足造成的后果。

    教训归教训,专家不造也不行,很快第二位农业高级管理专家又造就成功了,而且在一夜之间,这位专家便荣升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农业部长。这位部长也是天生之杰才,据媒体介绍,其本领之大无人能及,可以改天换地,变荒山为良田。然而当这位专家出国送宝时,宝贝却不灵了,所到之处,所见之物,所言之事,纯然擀面杖吹火,牛头不对马嘴。不久,造出的第三位专家也是副总理级的。当她在与外国来访者交流时,闹出了连妇孺都感到齿寒的低级笑话。这下又让鬼子们痛痛快快的开了一次心。问题出在哪儿?很清楚,还是跟读书有关。以假充真的结果是什么?两个:其一,自我欺骗;其二,把脸伸出去让人打。

    书是什么?有人说是智慧之花;读书就是赏花。如果你只能赏得花之美丽,嗅得花之芬芳,那说明你书读得还不到位,还要继续下功夫。若是能赏得花之个性品位,意境理念,那才称得上有了悟性,那才称得上智慧的碰撞,或者叫人与自然的契合。李商隐有诗:“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周敦颐曾说:“牡丹,富贵者也;菊,隐逸者也;莲,君子者也。”这说明,读书高就高在这里,即通过其形,洞悉其理,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推动社会文明高速发展.设若不是出了个爱读书的孔夫子,我华夏民族会否依然在洪荒大漠之中艰难蹒跚,神州大地会否依然是虎狼的天堂,亦很难预料。还有人说,书是量人的尺度,上述三位人造专家,既无尺长又比寸短,何可用量!古人道:“君子某道不谋食。”又云:“君子固去穷,小人穷斯滥矣。”何谓君子?君子者,即真读圣贤书的人。何谓小人?小人者,即假读圣贤书或恨读圣贤书的人。                          

    批判“唯有读书高”所造成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在此仅述两点,以视一斑。第一,当前国民的读书状况,实在是令人感到面上无颜。据有关权威机构调查表明:我国全年出版的书籍年人均不到五本,而且其中中小学教材和教辅占到百分之七十以上;若是扣除掉教材和教辅,年人均读书大约在一点二本上下。这与全民不读书亦无太大差别。

    第二,若是一位从事体力的劳动者 ,不读书也到罢了,但是问题严重就严重在,那些以读书为标榜的各个人群,如学者、专家、教授等等。正常情况下,这些群体是民族之精英,国家之栋梁,道德之典范,廉耻之楷模。他们在国人的心目中方正、高尚、儒雅,闻其名,而起敬。然而这些群体现状如何呀?他们中的不少人,头上的熠熠光辉消失了,他们中的不少人,比俗人还俗,他们中的不少人,比小人还小人。教授、博导真可谓人杰了,可是令人遗憾的是,一位教授要导三四位乃至五六位博士研究生。老话说,贪多嚼不烂。在这里正好用上了:嚼不烂,干脆就不嚼。有人担心:博导不导,将会成为某些教授的潜规则。若此,教育何处去?人才哪里来?我华夏文明所以能享誉世界,正是因为我们在文化、学术、教育等等诸多领域中,培育出了许多美德,纯洁、真诚、亲密的师生关系,便是其中之典型。从人伦上说,师生为五伦之末,即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孔子当仁不让,为天下表率。孔子仙逝后,数十弟子筑庐于冢前,守孝三年,而后洒泪而去。从族群上说,师生属除有血的缘关系的九族之后第十族。朱棣诛方孝孺 十族便是其例。当然还有很多很多誉美师生情深的故事,今后另述之。睹闻现状,悲惧万般,泪下潸然。师不师,生不生,是少数吗?绝非,绝非!博导三年不导,生岂爱之;三年之后论文通过,恩师首面签名收获成果,生岂敬之!弟子以恶言诟其恩师者,愚曾多次有闻。而以“老板”称其恩师者,则是习以为常,常以为习。“老板”岂非铜臭之化身者!
 
   专家,在国人的心目中,其美誉亦大打折扣,有些人被视之为奸商所豢养的鹰犬•奴才。更有的人什么谎言都敢说,什么坑人的点子都敢出,什么卑劣手段都敢使,什么亲友都敢骗。更有甚者国人把他们同垃圾画上了等号。学者如何?境况也不是很妙。略微翻过几本书,便夸夸其谈,标新立异,到处卖 弄,亵渎祖宗,诽谤传统。不仅被台港东亚等学者视其非为同好,而且被欧美的大鼻子视为不学。悲哉!悲哉!

    从现在起,如能对“唯有读书高 "大加提倡,大加推行,怕是为时还不算太晚,设若依然不悟,则恐无希望!

民盟机关支部  张之文

上一篇 有伤国粹,兼责国蠹
下一篇 联语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