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旅游三境
[发布日期: 2008-05-08 ]  本文已被浏览过

        现在外出旅游的人愈来愈多,旅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需要之一。

        旅游中人们首先是看:看奇山异水,看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看雄伟壮观管、古朴典雅的人文景观。其次是听:听别人讲述,听导游介绍,听无线耳机发出的讲解。游人在眼观耳闻中感知了景观,见了世面,长了见识,饱了眼福,这是旅游的第一境界。

        感知虽是浅层次的,但却是必须的。它是旅游三境中的起始,它是基础。没有它,旅游中的后二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无从谈起。

        感知需要适当的准备,出游前收集阅读浏览一下有关景点的介绍,旅游中带上一些有关资料,这样在感知中收获会更大。从某种意义上看,在旅游中感知景观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是对景观观赏流连的过程。

        旅游中仅停留在对景观的感知上是不够的,是享受不到旅游的真正乐趣的。在感知的基础上进入旅游的第二境界:感受景观氛围,感受景观神韵,感受景观特有的“个性”。

        余秋雨游历了南京的主要景点,在《中国之旅》中,把他的感受概括成“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好一个“溶于自然”,这样的感受需要心境坐铺垫,需要文化的哺育,需要知识的积淀。

        感受是感知形象的抽象,感受是概括凝练的结晶。美的感是教养的产物。

        旅游的第三境是感悟。感悟是把眼前的景观与以往的见闻、遭遇、境况相互作用的产物。感悟需要过滤、净化,感悟是耳闻目睹景物的幻化,是情感的燃烧,是沉思的结晶。

        余秋雨游历承德避暑山庄,感悟出“承德避暑山庄其实就是康熙的‘长城’”。这个带有哲理性的感悟,把承德避暑山庄的修建上升到康熙治国理念、治国权谋的高度,揭示了承德避暑山庄的本质含义。这个心得体会,已完成了由此及彼、由实到质的质变、飞跃。

        南朝梁时人吴均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情思飞跃。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流露出消极遁世的心绪,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的感慨。自然景物震撼了吴均,感悟了吴均,吴均的感悟是自然的、深刻的,有根据,有缘由的。因为他是官场中人,面对大自然的绮丽风光,他陷入了沉思---实现了眼前景物的裂变,意象的飞跃,闪现出哲理的灵光,感悟出人生的真谛。

        把旅程见闻提高到人生哲理所感到的高度,这就是感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都是旅游中感悟的高手、典范。他们不但在旅游中感知了景物,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旅游中感受了氛围,感悟出了哲理---这才是旅游的最高景致,最高品味,最高境界。

        感悟是见闻的升华,是景观的质变,感悟可遇而不可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旅游三境即感知、感受、感悟。

民盟九中二支部  王玲

 


 

上一篇 抗震何惧蜀道难
下一篇 春节的“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