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我们如何度晚年
[发布日期: 2008-03-06 ]  本文已被浏览过

        侄子结婚,我哥嫂忙瘦了一圈。他们属于最早响应国家号召“只生一个”的那一批,而我的侄媳也是独生女。

        婚礼很热闹,当新郎新娘的朋友们开始闹起来时,长辈们纷纷知趣地起身告退。哥哥扶着母亲离去,我嫂子走到门口时还回头不放心地望望。我走在后面,忽然发觉哥哥、嫂子已显出了老态。

        两个早已存在的事实一下子非常鲜明地凸现在挂着大红“喜喜”字的餐厅和它挤满宾客的出口:

        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

        最初的独生子女已到婚嫁的年龄。

        而另一个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我们,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如何度过我们的晚年?

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地位”

        我哥哥是我家老大,我上面还有两个姐姐。那时候,像我们家这么多子女的家庭比比皆是。其实,老大才是多子女时代的真正代表。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了,都是老大,可他们又同时都是老小,没什么意义。那时的老大就是头,父母不在家,他就得对弟弟、妹妹们的所作所为负责,诸如:作业按时完成、在外面玩时不闯祸、不能和那些由父母圈定的“坏孩子”玩、带出去的东西要带回来、衣服裤子不被挂破及什么时间回家等等,而任何人闯了祸,挨打的首先总是老大,从大打到小。我记得有一次,我把人家的皮球扔过了围墙,墙外的孩子厉害,我不敢去拾,晚上就被人告到家里。哥哥挨父亲打时一声不吭,而轮到我时我噢噢乱叫,好象我是无辜的一样。到底他是长子。

        这一点在父亲的追悼会上就更显突出,父亲的同事们过来握住他的手说:“好好照顾你母亲,好好照顾弟弟妹妹!”哥哥说不出话,只好泪流满面地点头。我当时站在队伍的最后头,有一个叔叔摸着我的头说:“要听话,啊?”

        从那时起,哥哥就是家里的主心骨。母亲跟着他们过,到现在每月他还要把我们都召回去聚聚。

        侄子结婚了,已经搬出去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哥哥、嫂子的晚年怎么过?他们眼下都已五十出头了。

        这个问题对我们当然也一样存在,可毕竟哥哥、嫂子比我们先面临这个问题,再说他们照料母亲这么多年,他们的感受会比我们来得深切。

        我随人群从餐厅向外走,这些想法紧紧地缠着我。

        中国人的家族观念,大概和中国的历史一样长久。家族的稳定和我们社会结构的超稳定之间肯定有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点留着让学者们去探讨吧。我在老家见过我们家的家谱,一代代人,谁和谁是什么关系、家族中哪年发生了什么事都一清二楚。如我爷爷名下有三个儿子:我大伯、我父亲和我小叔;在我父亲的名下注着:居住在南京市XX路XX号,再下面有我母亲、我哥哥、姐姐和我的名字,而在我哥哥的名字下又有我侄子的名字(那时我还没结婚)。

        如果我们只从家谱中取三代,并把成员关系用图来表示,就象这样:


                             祖辈(我爷爷、奶奶)

      长子、媳(我大伯、婶婶) 次子、媳(我父母) 幼子、媳(我小叔、小婶)

孙、孙媳(我堂哥嫂)孙、孙媳(我堂哥嫂)孙、孙媳(我哥嫂)孙、孙媳(我、妻) 孙、孙媳(我堂弟、媳)  孙、孙媳(我堂弟、媳)

        家族成员的排列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象埃及的金字塔;

        可我刚结婚的侄儿、侄媳呢?他们将会生一个孩子,于是他们的亲族关系用图来表示就成了这样:

          爷爷、奶奶(我哥嫂)               外公、外婆(我哥嫂的亲家)
                          
                    爸爸(我侄儿)          妈妈(我侄媳)
 
                                小宝宝(待产)


        这是一个倒三角。它和传统的家庭结构正好倒了过来。

        这两个三角形的转换要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完成。

“孝道”将成为历史

        传统的金字塔结构,家族中年纪最大的坐在塔尖,他们下面是众多的子孙,其地位可想而知,于是乎“上慈下孝”就是过去家庭道德观念的核心。事实上,因为孩子太多,多到了老人们都被搞昏了头,“上慈”只是说说而已,真正落实的只有“下孝”。

        可“慈”是动物的本能,在自然界并不少见,而“孝”才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之一。

        在中国或中华文化圈里,由“孝”演绎出来伦理观念大到“君臣父子”小到“听大人的话”,贯穿着我们五千年的历史。“百善孝为先”嘛。

        而现在的家庭结构的重心是一个小孩。作为长辈,你不慈也不行,因为你只有这一个后代,而且是和好几个其他人共有的;作为晚辈,你想孝也孝不起来,这么多长辈,你孝谁去?忙得过来吗?

        我们的子女,现在倚在我们身上撒娇的孩子,最终也就是和我们很久才见上一面、说些不关痛痒的客气话的人。

        那可能还算好的。近年来的报纸上经常有抛弃老人、虐待老人的报道,极端的不孝已经在屡屡发生了。

        使问题更加严重的是:现在的人越活越长。杜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在发达地区,活八十的根本就不稀奇。估计会出现这种情况:已经老了的我们还在尽孝(我们的父母可能活得很长),而我们的子女只管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孩子。

        我们将目睹“孝道”的终结。

我们如何度晚年

        敬老院,大家都会这么想。

        当然,到了实在没办法的时候也只能去敬老院,但,那毕竟不是人人都发自内心而向往的地方。

        那儿都是和自己一样老、甚至比自己还老的人,满眼望去,皱纹连成一片,听到的除了咳嗽、哮喘之外,就是谁的病又犯了或谁故去了,就是有些健身舞什么的活动,也是动作单调而变形。在家和儿孙过,看到的是生生不息,到了敬老院,满目所见,你还能联想到什么?

        那是已到了垂暮之年的人的最好去处吗?

        问题是,不去那里你还能去哪儿?

        两年前,我在香港看到一份台湾报纸,有一整版都是关于老人题材的,通栏标题是“不孝之人不可立于天地之间”,文章中的事例有褒有贬。那时候,台湾正在开展一场关于孝道的讨论,社会反应异常强烈。

        大陆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不孝之人不可立于天地之间”这种说法在我们这儿却久违了。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哀。

        让我们再看看那第二个三角形吧,这种倒过来的结构能让我们稳坐其上吗?

        看到那种结构,想到我们的晚年,我现在就出汗了。

民盟文化一支部  周伟

上一篇 诗二首
下一篇 笑话 段子 升降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