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于丹<论语>心得》不可取
[发布日期: 2007-04-17 ]  本文已被浏览过

前言

        1、作者在正文之前,推崇《论语》:“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意在诱导人们,正视她的《论语心得》。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赵普自吹自擂的谎言。

        赵普何如人也?此人,多权谋少学术。宋太祖(赵匡胤)劝其读书,他装模作样拿读《论语》来搪塞邀宠。实际上他的品行,恰与孔子理论背道而驰。赵匡胤篡夺后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普都是主要策划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也是他的进言。他在做开国宰相期间,敛财受贿、专横跋扈,甚至以私怨诬害同僚。

        这些所作所为,正是《论语》所指的“犯上作乱”,《春秋》大义所谴责的“乱臣贼子”之流。作者举出这样一个例证来推崇《论语》,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2、正文开头,作者写孔子降世。从天地混沌,开天辟地,盘古成长开始。而后,天地分开,阳清之气上升为天;阴浊之气下降为地。

        结合人,天地人并称为“三才”。

        作者接着说: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

        真是神乎其神,玄而又玄,不可思议。

        孔子出生。西汉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已有记载:“孔子之父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想必是“野合”,山岳空旷,易于凝聚天地之气。作者对孔子出生的描述,可否就是根据《史记》上这一段记载,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而推断出来的?

        再不然,就是作者模仿前人的著作。吴承恩写《西游记》,美猴王出生,也是从盘古开天辟地讲起,美猴王乃是秉天地之精华所生。

摘要简评

        论语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作者心得: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读者简评:孔子和子贡师生俩这次对话,学生问得固属矫情,老师的回答也是语焉不详,作者心得更是荒谬绝伦。

        一个国家无国防,人民饿殍遍野,信仰的力量足以把这个国家凝聚起来吗?信仰是存在于人的脑子里的。人死了,信仰还能存在吗?

        再者,“民无信不立”,这个“信”的内涵是什么?作者谓,是国民的信仰。那是作者“信马由缰”之言,只能姑妄听之。

        清儒刘宝楠《论语正义》对这一章有诠释。兹节述于下:孔子这段话是指贫弱国家而言。“上予民以信也”。信,就是国君对人民的信守。国家值凶灾之年,应急措施:一、去兵。即是去力役之征,减少边戍;二、去食。即是免除赋税,开仓赈贫。“死”是指国君,国家患难极端,国君,国灭身殉,君德不损,虽死犹生。

        孔子是唯心主义者,他总是把思维放在第一位。刘宝楠的诠释,显然是在为孔子转环打圆场,但比起作者<心得>,尚似较合情理。

        论语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作者心得: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读者简评:作者的<心得>,没有真正领会到孔子所讲的“贫而乐”的深刻意义。子曰:“贤哉,回也!”不是夸奖颜回不为物质生活所累,心情恬淡安宁而乐。----这不足乐。而是称赞颜回虽贫,不因物质条件匮乏而懈怠学习、悟道。----乐在其中。

        论语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作者心得: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读者简评:作者的错误,在于把孔子的“乐”和“礼”简单化、庸俗化。以为“乐”就是内心快乐;“礼”就是外貌彬彬有礼。不,并非指此。

        富,是指生活条件宽裕的人。富而不骄不奢,爱好周公之礼,保持《周礼》的古制,用以自守。这样才算称得上“富而好礼”。

        孔子嘉勉这样人的人品,比“贫而乐”更高一层。

        论语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忽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作者心得:什么叫“恕”呢?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

        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读者简评:“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这句话倒也言之成理,不离道德轨范。不过,作者另加的“言外之意”一句:“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这就难办了。别人强加于自己的伤害,不分有意、无意,不分轻微、严重,都要尽量宽容,委曲求全。那这个人还有独立人格了吗?还有人身生存权利了吗?

        作者莫非暗示人们,师承阿Q,用精神胜利法以自慰。

        论语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作者心得:“忠恕”这两个字,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

        读者简评:孔子看人是分等级的,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君子,是指王公、贵族、士大夫,小人就是平民百姓。忠恕之道的行为准则是在于君子之间,平民百姓属于小人,不在其列。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在孔子的眼里,君子和小人的界限是很分明的,孔子不会想念到这些人,忠恕之道不会落到小人身上。当年,这种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状况,作者<心得>为什么没有剖析到?该不是有意回避吧?

        论语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语•颜渊》)

        作者心得: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

        “爱人”,爱别人就叫仁;“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

        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孔子说:“[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读者简评:当时社会,人是分等级的。孔子的“爱人”,爱君子,不爱小人;“知人”,知上不知下。[“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对这些不够等级的下人,孔子哪能关爱,更哪能屈身去了解呢?

        作者既然把“仁”当作儒家的理论核心和精髓,那<心得>上对“仁”就应当有较详尽的论述。然而,没有。只寥寥地浅说到求仁的方法。在孔子的理论中,“仁”的实质到底是什么?作者似无这方面的心得,令人遗憾!

        《论语》讲仁的地方很多,虽志趣各异,但其中有最重要的一章,作者竟不曾心得到,那便是:[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克已,就是告诫门人,要克制自己的言行;复礼,就是要主动致力恢复周代的礼制。一旦周代礼制的社会秩序恢复,天下就是归化于仁了。这是孔子求仁的另一方法,其中包罗着一项巨大的政治谋略。妄图以“克已复礼”的论点来指引门人的行为方向。用以达到他自己“信而好古”的政治愿望。阻滞社会改革进步。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这就是孔子日暮途穷,壮志未酬的哀叹。

结束语

        《心得》第一章天地人之道,作者大概是把它作为全文的总纲。读者就是依据作者在第一章中所引用到的《论语》原文,顺序一一评论。其目的有二:

        一、提醒作者,自己根本就不曾读懂《论语》,不够资格写心得出示于众。

        二、顺带告诉作者,《论语》一书,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历经百世而不衰的绝对真理。
想要正确地理解《论语》,必须要知道孔子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对时代变动所保持的政治态度。
孔子生长于春秋末期,其时正值新旧社会制度错综交替时代,旧社会制度趋于崩溃。新兴的权贵人物,往往冲破原有的社会常规,肆无忌惮。如:“楚子问鼎”、“季氏八佾”。孔子是旧社会制度的保守派,他极力主张复古,教诲世人要遵循《周礼》的礼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不可逾越。[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由于他的政治思想不合时宜,得不到新兴权贵们的赏识,虽周游列国求仕,但也无人愿意容纳他。

        直至西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推尊儒术,抑黜百家。正由于儒家理论,对于封建王朝用以统治老百姓极为适用。自此以后,二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统治者均以儒家理论,作为束缚中国人民思想的御用工具。
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孔子从“至圣先师”的宝座上被掀翻下来。从此,《论语》就不再是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读课本了。

        然而,于丹则不然。她仍旧把孔子奉为“圣贤”,搬出《论语》当作济世福音。

        读者此次写简评的缘由,旨在评论《于丹<论语>心得》,并无反孔、反《论语》之意。祖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名著,我们对其评价,极应采取谨慎态度。应当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现代的国际形势,国内情况,有批判,有选择地吸收其中有益的成分,为人民文化建设、物质建设服务。于丹的《论语心得》对《论语》全书,不作取舍,囫囵吞枣,全面颂扬。而心得体会又与《论语》书中原文结合得并不贴切。似是而非,若即若离,甚至谬误、曲解。诚令人啼笑皆非。

        《于丹<论语>心得》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中方方面面。设若现代中国人都相信她的<心得>,待人接物,把《论语》当作精神信仰,幸福源泉。那后果将会怎么样呢?----文化倒退,社会静止。

        批评《于丹(论语)心得》,决非网上炒作,或者是文坛笔战。而是关系到如何正确对待祖国古文化遗产的严肃问题,这当然会引发社会各界人士的注目。

民盟秦淮退休支部  鄂基肇

上一篇 发挥校外场所育人功能 促进少年儿童全面成长
下一篇 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