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高考忧思录
[发布日期: 2006-07-25 ]  本文已被浏览过

关于我国当前高考制度的观察与思考
民盟南京市委副主委 李嘉曾
 

        岁岁高考,今又高考,各地考生分外忙。一年一度硝烟弥漫的高考已经过去,考生日夜期盼的高考成绩已经揭晓,各级各类高校神圣而又神秘的录取工作正在陆续展开。又到了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时候。

        触景生情,不禁回想起四十多年前自己亲历高考的一幕:也是艳阳高照的夏日,也是远离家门的考场,三俩同学结伴而行,或骑上蹬惯了的旧自行车,或搭乘拥挤不堪的公共汽车,跋涉颠簸,径自前往考点。没有私家车可乘,没有出租车可叫,没有家长监护,更没有亲友团夹道相送。中午考毕一门,买个面包啃啃,打杯开水喝喝,便找片树荫小憩。虽然也有紧张、懊恼、担忧,却个个谈笑自若,就像平素在校园里闲聊。更幸运的是,那时候没有官员装模作样地临场视察,没有记者捕风捉影地现场报道,也没有父母神经过敏地等在门口全场守候。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很平常,也很正常。

        真没想到,才过了短短几十年(对于历史而言,几十年或许短得可以忽略不记),高考这玩意儿摇身一变,竟然成了了不起的大事。作为过来人,我不能无所视、无所思、无所感,更不能无所忧、无所欲言。于是冥思苦想,硬着头皮写出如下文字,既是自己心声的流露,又想以文会友,求教于各位同行和专家。
 
一、高考的社会影响
        我想,在当代中国,或许没有另一件事物、另一种现象,能同高考一样对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眼下的高考,其牵及人数之多、涉及空间之广、波及时间之长,简直无与伦比。

        先说牵及人数之多。据媒体透露的教育行政权威部门公布的数字,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为950万名,号称千万大军。在一般情况下,每位考生有父母2人;或有兄弟姐妹一、二人;另有祖父母、外祖父母、叔伯姑舅姨、堂兄弟姐妹及表兄弟姐妹若干人。仅以直系亲属和血亲的半数计,一位考生的亲属团至少由10人组成。与高考考生同命运、共呼吸的还有班主任、任课教师、校长;还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小官员;还有师兄师姐、学弟学妹;还有远亲近邻、母友父执……保守地算,每位考生亲友团的规模不会少于20人。由此观之,每年直接介入或密切关注高考的人数肯定超过两亿。如果再加上为高考直接服务(组织报名、安排考场、出考卷、改考卷、制定政策、招生录取、善后处理等方面)和间接服务(交通、餐饮、保健、医疗、卫生、出版、文教用品销售等行业)的有关人士,全国范围内高考牵及的总人数少说也有3个亿。这一数字已经远远超过股民、烟民、超级女声的粉丝或者世界杯足球赛球迷的人数,连每年春运开始后滚滚南下的民工潮也望尘莫及。

        再说涉及空间之广。有个俗语耳熟能详:“天涯何处无芳草”。套用这个句式来描述当今的高考,怕也十分恰当:“天涯何处无考场”。全国内地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有2000多个县级行政区划,哪里没有高考考生?何处不设高考考场?高考的战斗一旦打响,用“消息迅速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或者“震撼华夏、轰动全国”之类大话来形容,一点也不觉得夸张。这哪是什么考试,分明是一场席卷神州的群众运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哪里还能找到不受高考影响的“净土”?

        还要说波及时间之长。虽然高考本身只安排两、三天,但是前后延伸的结果却要覆盖全年。考后改卷、登分、公布成绩和划定分数线差不多要费时一个月;随后各级各类高校录取又得分期分批进行,整个暑假都得围着它团团转。好不容易熬到九月初新学期开始,新一轮高考备战又紧锣密鼓地揭开序幕。曾经收看到中央电视台的一个专题节目,介绍广东某中学高三一个班级在中学阶段最后一年备战高考的不寻常经历。莘莘学子埋头苦读的拼搏精神令人感动,辛勤园丁诲人不倦的敬业态度令人敬佩,然而在感动和敬佩之余,看到师生们夜以继日地玩命,又不免增添了几分忧虑: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止,何时才是尽头?真是统考不止,永无宁日呵。

二、对高考的评价
        目前我国实施的统一高考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对文化革命期间错误政策(废除高考)拨乱反正的产物,曾经发挥过积极的历史作用。统一高考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努力学习,也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它也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是当前我国国情下比较适用的制度和方法,不应该也不可能全盘否定。

        然而,倘若高考只是影响大、涉及面广还不足为忧,问题是它存在许多负面效应,会伴生、诱发甚至滋长若干不良现象、不正之风乃至腐败行为。例如,眼下的高考之日往往成了考生家长理所当然的额外假日,难道不影响生产与工作?高考当天考点附近交通堵塞、人头攒动,难道不影响社会秩序?2006年6月8日英语考试期间,南京的一些家长为保证考生听力不受影响,竟在马路中央排成人墙不让车辆通行,公然藐视了一回“城市治安管理条例”;而一些市民和媒体竟然对这一违法行为持容忍甚至同情的态度。更有甚者,考前的高考移民、试卷盗卖、作弊工具出售;考后的谢师宴、送红包、吹捧高考状元、虚报高考成绩;录取和入学过程中的开后门、乱收费、冒名顶替、敲诈勒索……简直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可以说,当前这种不断泛化的统一高考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开始异化,假如继续泛滥下去,总有一天将会变成我国社会的一种公害。

        对于我国高考制度的现实缺陷和潜在危害如果缺乏清醒的认识,则会后患无穷。所以,已经到了总结其成败、权衡其利弊、剖析其本质,以便彻底进行高等学校入学制度改革的时候。我看现行的高考制度至少存在以下弊端:

        第一,全国性统一高考引导基础教育钻进应试教育的死胡同,不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利于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应付统考,许多学校不得不削弱与统考无关的的科目,放弃对学生的全面培养。过早的文理分科更造成了许多学生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这些弊端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整个民族的素质产生消极的影响。

        第二,统一高考加重了社会负担,甚至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统考及其一考定终身的实际效果激发了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值,扭曲了许多人的心态,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统考和(各省级行政区)统一划定的分数线既不科学又不合理,却往往造成天壤之别,使社会矛盾激化。这些现象都同构建和谐社会格格不入,也违反了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

        第三,统一高考与当今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不利于同国际先进教育体制接轨,不利于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许多发达国家并不实行全国统一的高考,有的国家或地区甚至根本不需要学生参加入学考试,申请入学的方式是多元化的。他们往往更注重于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衡量其实际水平。例如,美国中学生主要凭借自己的SAT(学业能力测试)成绩向高校申请入学资格。台湾地区从2004学年开始实施“甄选入学制”(包括“学校推荐申请”和“个人自由申请”两种情况)以及“分发入学制”并行的多元化大学入学方案。这些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三、高考弊端剖析
        制度都是由人制订的,也是为人所用的。制度的水平反映了制订者的水平。为了剖析制度的弊端,也应该从人们的思想认识上来寻找根源。我以为,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上是落后制度与落后观念的残余。

        首先,现行高考制度沿袭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缺陷。隋朝开始建立、直至清代仍然沿用的的科举制度,对于破除封建世袭制无疑是一个进步,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也确实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科举制度从它诞生的一刻开始,就存在致命的弱点,统一的备考教材(四书五经)、统一的考试形式(单人、书面、闭卷)、统一的答题规范(八股文),不仅难以衡量考生的真正水平,而且会束缚考生的头脑,把人们引入形式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死胡同。在备考教材、考试形式和答题规范这些主要方面,现行高考未能摆脱科举制度的桎梏,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难怪不少地方在高考结果揭晓后,大张旗鼓地吹捧高考“状元”(顺便说一句,吹捧高考状元的人有概念不清之嫌,元代以后,唯有殿试一甲第一名者才是状元。现在某省、某市甚至某县的第一名们,配称为“状元”吗?),因为他们从骨子里认定了当今的高考同老祖宗的科举压根儿是一回事。

        其次,现行高考制度反映了落后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如何对事物的功能和效用作出正确评价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对人的评价。对人的评价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凭能力、看实绩、通过竞争等等,当然也可以考试。不过考试并非评价人才的最好办法,或者说,评价人才并非考试的强项。考试具有多种功能,其检验学习效果的检验功能就挺管用。但要以考试(特别是单人、书面、闭卷考试)为主要手段来选拔人才,就有点勉为其难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能力可以分解为147项指标,而单人书面闭卷考试大约只能考察其中的89项。试问,在还有58项指标情况如何尚不明朗的前提下,就匆匆判定考生是否合格、是否优良,是不是草率了一点、落后了一点呢?难怪千军万马都往高考独木桥上挤,因为就考官而言是一考定优劣,而对考生来说,则是一考定终身啊!

        与此同时,现行高考制度还体现了狭隘的教育理念。教育学中素有社会本位教育观(工具教育论)和个人本位教育观(本体教育论)之争。前者强调教育应当为社会服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各色人才(各种“工具”);后者则强调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努力满足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其实两种观点各有合理因素,也未必水火不容。倘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便是科学而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可是现行高考制度偏偏继承在封建社会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工具教育论,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往往多考虑宏观层面的合法性,少关注微观层次的合理性;多想到满足社会的整体需求,少顾及减轻考生的具体负担。一言以蔽之,现行高考是在办事,是以事为本,努力地把事情办大、办好;却不是在育人,所以不考虑以人为本。如果树立了正确的教育理念,为什么不能把高考理解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或合理延伸,也设计得像素质教育一样,有利于广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呢?

四、高考改革建议
        高考的现状既然如此不尽人意,当以尽快地彻底改一改为上策。其实,真的要改也并不是难于登天。我想,倘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定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第一,淡化高考意识。
        这是对全社会的建议。明星是娱记捧红的,名牌是广告催熟的,眼下高考显赫如此,也全是人们自己把它惯坏的。就像要改掉“小皇帝们”的坏脾气,非得下决心矫枉过正一样,要想消除高考的坏影响,先得彻底地冷落它一下。校长们,请不要再声嘶力竭地强调高考的人生价值或者宣扬本校高考的光辉业绩了;老师们,请不要再接二连三地模拟考试或者自作聪明地预测考题了;官员们,请不要兴师动众地赶在高考时分亲临现场视察以示关怀或者体现重视了;记者们,也请不要在考前考后连篇累牍地虚张声势或者无病呻吟了。家长们,请在迎接高考的那段日子里和往常一样地关爱你们的孩子――不要忽视,不要过分,不要畸形,更不要变本加厉;考生们,千万保持正常心态,一如既往地读书、打球、上网、追星、吃饭、睡觉,根本别把那小小的高考放在眼里……当我们大家都以平常心对待高考这件平常事的时候,它就会恢复本来面目,回到自己应有的位置,高考制度改革的条件也就趋于成熟了。

        第二,弱化高考作用。
        这是对高等学校的建议。假如高考成绩是录取新生的唯一指标或者关键性的主要指标,那么,全社会的高考意识就不可能淡化。因此,高等院校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录取政策(当然必须得到主观部门首肯),逐渐地适当降低高考成绩在录取标准中的权重。不妨根据非标准化的原则,多设立一些并行的录取指标,各在总指标中占据一定的比例,为各有所好、各有所长的考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合理的待遇。例如,文艺体育特长、创造发明成果、竞赛获奖记录等,上述几方面因素在现行高考制度中已被加以考虑,但权重还远远不够;与此同时,还应该考虑中学阶段学习成绩、社会活动表现、智力结构、情商水平、创造潜能、性格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征等等。总之,非标准化的录取标准一旦确立,统一高考的作用就会弱化,对于许多高中毕业生来说,升学就将从一种负担变成一件乐事。

        第三,推行多元化的高考制度。
        这是对高考制度决策者的建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中央集权体制下计划经济的领地逐渐缩小,快要寿终正寝了。然而,在教育领域,还残存着一些计划经济的余孽,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即为其中之一。参照前面述及的国外、境外高校入学制度的发展动态,考虑到近年来我国高考制度实际上已经在逐步改革(部分省区独立高考、执行有关的高考加分政策、重点高校自主招生等),因此,我们应该推动高考制度早日实行彻底改革,尽快推行多元化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具体建议如下:

        1、中学阶段取消文理分科,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统一必修科目;在高三上学期的最后阶段(毕业年份前一年年末)进行以省级行政区域(或省辖市、自治州)为单位的会考。会考成绩既作为学生中学毕业的依据,又作为申请高等院校入学资格的重要依据。

        2、在建立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时机,终止全国统一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

        3、制定相关政策,允许高等学校自主招生。自主招生的范围可从重点院校开始,逐步放开,直至全国推广。自主招生的主要依据是学生高中毕业的会考成绩与综合素质,自主招生方法(是否考试、考什么科目、考试时间、地点和方式等)均由高校自己决定。

        在我看来,如果真的下定决心,解决问题也不会太难。因为这样的改革肯定深得民心,特别会受到广大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和老师的拥护。高考远不是高三学生的高考,它是我国基础教育无形的指挥棒,它的导向作用将数以亿计的莘莘学子引向一条越走越窄的老路。说句有点类似危言耸听的话:我国基础教育如果还存在弊端和缺陷,那么,究其原因,归根结底在于现行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曾经发自肺腑地呼吁:“救救孩子”。我总觉得这话今天对我们这些愧为人师者来说仍然管用。为了拯救下一代,还是让我们尽快地将高考制度彻底地改一改吧。

上一篇 啊!延安……
下一篇 隔岸观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