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我”为什么没有兴趣学?“我”到底要学什么……这是困扰很多学生的问题,家长们也会跟着为此担忧。2月23日上午,南师附中“地平线读书社”举办“追寻有意义的教育(二)”教育交流会,和大家一起探讨上述问题。该校3位新锐班主任刘煜、卢元伟、吕锋用生动的事例侃侃而谈,在他们眼中什么是有意义的教育。 刘煜老师为南师附中语文教师,民盟支部盟员。“是什么扼杀了我们学习的兴趣?”刘煜一开口就抛出了这个问题。在他看来,是家长和老师过多强制干预,让学生缺乏自我选择的自由。“常听家长抱怨恨铁不成钢,但有没有想过,铁就是铁,为什么要成为钢?”刘煜介绍说,每个学习阶段新生入学第一件事就是军训,是为了培养集体意识,教会服从和统一,但是,服从是不是一个学习者应该具有的品质?他介绍说,去年他曾在班上做了个小试验。南师附中的校规要求,学生必须每天穿校服。“但是,我允许本班学生每周五可以穿自己喜欢的衣服上学。” 刘煜认为:“我”为什么没有兴趣学?这是因为我们缺少认识自我、认识学习的过程。求知欲是植根于每个人的灵魂里的,认识自己正是为了激发那灵魂里固有的求知能力。学习的本质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寻求突破,继续为下一代累积新知,没有对自我价值的深刻思索,是绝不可能在科学的荆棘路上独自前行的。“当兴趣成为一种‘信仰’,我们还用担心那背后的动力吗?我们会站在学生的一边,会认认真真地鼓励他们,去认识他们的爱好,让他们努力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去找出独属自己的而非与主流价值一致钟爱的‘志愿’。”他认为,陪伴阅读和培养对艺术的热爱很重要。对家长来说:想尽办法去钳制孩子是没有用的,选择要他自己去做,他选择了必然有他的道理,家长要做的就是配合他的选择。做题的时间和上课的时间是可以被占用的,而阅读的时间和享受艺术的时间是不应该被占用的。 南师附中地平线读书社已是第二次举办“追寻有意义的教育”的研讨交流公益活动,社会反映热烈。他们将于今年5月举办第三次交流会,主题为“学科思维的培养”。 南师附中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