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瑰宝。继承这样一份活的遗产,若只是“守住”,将其私养于时代洪流之外的玻璃缸内,无异于扼杀了它最引以为傲的活性,更别谈什么民族文化与精神传承与弘扬了。但是和一般的文化产品不同,“非遗”在实现规模化、产业化上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怎样对症下药,引导并推进“非遗”产业的发展,让“非遗”走向市场、走向国际,《活态化传承,市场化运作,帮促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繁荣发展》是今年民盟南京市委文化专委会选定的调研课题。 带着如何保护、传承、发展“非遗”的思考,9月23日,文化专委会全体委员前往南京博物院,参观非遗馆,观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听取馆长、“非遗”研究所所长、盟员陆建芳介绍该馆如何用现代的眼光展示“非遗”、包装“非遗”、经营“非遗”,让“非遗”活起来,让老百姓心服口服、心甘情愿的来看“非遗”曲目,来买“非遗”产品的种种做法。 大家一致认为南京的非遗工作的重点必须从“申报”“评审”、“保护”层面向“传承发展”方向转变,全面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让非遗项目生存状态得到明显改善,促进项目传承群体得以不断扩大。 宣调处 魏淑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