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J-E.罗素的一封信① 亲爱的罗素®院长: 拜复,承蒙2月11日来信,为向寄赠利文斯顿奖学金@的诸位,简单地谈一下我的经历与未来的抱负,高兴地特此奉复。 我现年22岁,生于安徽徽州一个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绝的农村。幼年从父亲及其他师长那里受到中.国式的早期教育。直到14岁才进了一所由内地会在华开办的学堂气受教于唐进贤先生(Mr.Gibbs)®,他是唯一教西学的老师。两年后,该学堂因唐进贤先生回英国而停办。因我想学医,不得不冒险前往杭州。但由于该医学堂@严重歧视非基督教徒学生,甚至反映在学科上,入学三天后我就退学了。失望之余返回徽州,专攻了一年英语。随后考入金陵大学,令人高兴的是那里基督教徒与非基督教徒同样受欢迎。人金陵大学三年后,第一次革命®爆发,我回到徽州,任徽州议会秘书。工作半年后又回南京继续学习。并得到同学的支持和大学当局的信任,我开始编辑大学学报中文版气在包文博士⑨(Dr.Bowen)和汉克博士⑩(Dr.Henke)的指导下,又深受詹克教授(Prof.Jenk)讲授的"基督教的社会意义"®深刻的影响,终于在1913年我成了一个基督教徒。1914年6月,即入金陵大学第五年末,我获得了第一个学位,在父母和朋友的帮助下,我赴美就读于伊利诺大学,在那里学习一年,除了受到十分宝贵的教育,还获得一个副产品——文科硕士学位。在伊利诺大学学习的第二学期,我担任了学生俱乐部干事。 三年前,我就选定了哥伦比亚大学,作为自己留学美国的最终目,。但由于经济力量不卑未能及时来校就读。我终生唯一的目'标是通过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个民主国家。看到我们共和国突然诞生而带来的严重弊端,我深信如果没有真正的公众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共和制的存在。 我矢志以教育行政为毕生事业,这是去年夏天在日内瓦湖促成的。当时基督教男青年会®夏季大会,使我受到极大的鼓舞。纵观所有的大学,发现还是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对我最合适。但选择学校是一回事,有无足够财力入学是另一回事。由于我父亲1915年1月去世,整个家庭的经济重担全部落在我身上。经济状况陷于极大的困境。但幸运的是下决心来师范学院不久,我国政府便授予我"部分奖学金",再加上其他的资助,我又坚定了信心朝前奋进。但是纽约的生活费用比我预计的还要髙。住了半年后,我发觉囊中所有远不足以应付深造。因此,经孟禄博士⑩(Dr.Monroe)介绍,我得以申请利文斯顿奖学金,您又慷慨地授予了我。在此,除了表示本人衷心感谢外,我愿向您以及利文斯顿奖学金捐赠人保证:在斯特雷耶教授?(Prof.Strayer)及其他科、系教职员的教导下,再经过两年多的深造,我回国后将与其他教育工作者合作,为我国人民组织一套有效的公共教育体制,以使他们能步美国人民的后尘,发展和保持一真正民主制度。它将是唯一能够实现正义与自由的理想之国。 如果您能提供一些住在本市附近的捐赠人姓名,以便我登门拜访,对我则是一极有意义之事。 谨致良好的祝愿及问候 非常尊敬您的陶文濬 1916年2月16日于哥伦比亚大学哈特莱大楼1010号⑩ (原件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周厚培译,刘大康校订并注释) (原载《金陵陶硏》1996-5) 〔注释〕 ①〔日本〕阿部洋:《哥伦比亚大学时期的陶行知(资料调査)》一文,附有陶行知给J.E.罗素院长一封信,有英文原信及日本译文。本篇书信由周厚培译自日文,刘大康参考英文原信及上海、安徽陶行知纪念馆,武汉周洪宇及川版《陶行知全集》第6卷第613页译文以及重庆社会大学李太有、朱淑勤中译文等,作了校订。 ②J.E.罗素,当时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不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BemandRussell),也不是哥大师范学院另一位W.F.罗素(W.F.RUSsell)。 ③利文斯顿奖学金,是由私人捐赠的奖学金以资助学生学习和研究。 ④即崇一学堂,全名为"安徽省徽州府崇一私立中学堂"。由基督教内地会开办。 ⑤'唐进贤,英文名叫吉布斯(Gibbs),唐进贤系自取的汉名,通用至今。但国内外有人译为:唐俊贤、吉布森、吉普斯、吉布、格博、吉布松等。译为唐进贤或吉布斯较通用。 ⑥"该医学堂"即杭州广济医学堂。 ⑦"第一次革命"指1911年的辛亥革命。 ⑧金陵大学学报《金陵光》,创刊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12月),原为英文学报。1913年增设中文版,中文编辑:陶行知、徐养秋、刘佩宜、张枝一。 ⑨包文(Bowen)时任金陵大学校长。有人译为:波恩、布朗。通用名为,文。 ©亨克(Henke)时任金陵大学教师。有人译为:庞克、汉克。通用名为亨克。?詹克教授此书的原名为《耶稣生活与教导的政治与社会意 义》。 ?简称:"青年会"。 ©孟禄(PaulMonroe,1869—1947)美国教育家,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院长。1921年来华教育调查,提倡"科学教育"。曾任中华教育改进社名誉董事,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董事。 ?斯特雷耶(Strayer)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教育行政学专家,陶行知的《中国教育哲学与新教育》博士论文指导教师。 ©哈特莱大楼(HartleyHall),为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宿舍。当时陶行知住此楼10幢10号,即1010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