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陶行知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2001年10月,摄于陶馆。右侧塑像为陶行知,张成和头部右侧照片中人物为胡校长 走进南京“陶行知纪念馆”,抑或是安徽徽州“陶行知纪念馆”,你都能看到馆内有幅宋庆龄送给陶先生的“万世师表”的珍贵墨宝,这是对“爱满天下”的陶先生的最好写照。 我是陶先生创办南京晓庄学校的直接受益者。1933年初,我出生在南京北郊的一个贫困农家。由于哥哥是聋哑人,母亲就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她希望我能读书、长本事、挣钱养活全家。但是吃穿都成问题的家庭,如何奢望求学呢。幸运的是,1946年4月11日,陶行知从重庆飞抵南京,14日到了他创办的南京晓庄学校来看望师生。当时,晓庄学校的校长是陶先生忠实的学生——胡同炳校长,他将我和另外几个出身贫寒的儿童介绍给陶先生,陶先生到上海又汇报给领导中国福利基金的主席宋庆龄,为我们10个人争取到了中国福利基金下设的战灾儿童义养会资助金,收养在晓庄小学。1950年我小学毕业考上南京二中,又得到人民政府全额抚养,直至大学毕业,使我成为人民和党培养的新中国知识分子。 在纪念陶先生诞辰120周年时,回顾这一切,我不禁潸然泪下。 陶先生诞生在中国社会最黑暗、最悲惨的1891年10月18日,系安徽歙县黄源村一个普通农家。他不仅为普及民众教育竭尽全力,也为苦难民族存亡奔走呼号。在陶行知还未亲眼看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诞生,就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积劳过度于1946年7月25日,过早的离开他深爱的同胞和祖国,年仅55岁。
陶先生首先是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认为“教育是立国之本”。为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他倡导普及教育,开展因材施教,实施教学做合一,做到有教无类;他认为教师必须亲自实践做表率,才能教育人、带领人。我小时候就常听到晓庄周围一些民众夸奖陶行知是泥腿子校长,是农友们的知心朋友。他的得意门生胡同炳校长便亲自犁地、插秧,还带领小学里的大年纪学生种菜、浇水、施肥、锄草。像我当年身体较弱,常以放牛为主。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住校“义养生”,更受到胡校长及老师们如父母般的呵护与教导,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虽办学条件非常优裕,但为民着想理念,培养什么样人才等都表现欠佳,甚至可说太浮躁,为经济私利丧失人格道德。 我认为,教育机构及其教师,率先不谋私利,倾其所能帮扶、带领学子共同进步,好的政策或教改便能实现。这是对陶先生教育思想最好的纪念。 其次,陶先生还是位忧国、爱民的伟大民主思想家。2010年4月2日,《中国老年报》第三版刊载谢伏撰写的《陶行知邀请白求恩来华》一文介绍:1936年7月起,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关键时刻,陶先生受各爱国团体委托,奔走28个国家和地区,宣传抗日救亡主张。次年3月第四次到加拿大,再次巧遇白求恩,诚恳邀请白大夫到中国。由于“陶行知的热忱,终于使白求恩下决心去中国。”可见陶行知爱国为民赤诚之心感天动地! 陶先生离开我们也有65年了。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已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在世界上非同小可。然教育存在的问题、法治不健全、权力滋生的腐败,导致社风、政风、党风的不正,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和稳定,这是人们不愿看到的。陶先生已远去,但他的思想没有过时,更是中华民族复兴、强大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借此机会,宣传、学习、继承,为人类社会造福! 1950年南京晓庄小学毕业生 张成和 2011.0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