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研究 -> 重要文件
字号:
陶行知与南京民盟
[发布日期: 2011-03-07 ]  本文已被浏览过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他的一生与南京有着深厚的渊源,他在南京求学、办学,组织参加民主爱国运动,逝世后又葬于南京。作为中国民主同盟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还是南京民盟的创始人。

    1909年,陶行知考入南京汇文书院,后汇文书院与其他教会学校合并成立金陵大学,他直接升入南京大学前身之一的金陵大学文科就读。191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金陵大学毕业后,筹借费用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先后受聘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历任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了他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改革。1927年春,他在南京创办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实验乡村师范——晓庄师范,确立生活教育理论,试图从乡村教育入手,寻找改造中国教育和社会的出路。1930年因支持晓庄学校师生参加反帝爱国游行,遭当局通缉,被迫流亡日本。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组织国难教育社等。抗战胜利后,他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李公仆、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后,陶行知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仍然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他在三个月内演讲一百多次,并积极筹组“中国国际人权保障会”。他写信激励育才师生为民主斗争“再接再厉,前赴后继,屡战屡败,以底于成”,终因“劳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于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五十五岁。

    毛泽东痛悼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称他是 “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12月1日,陶行知的灵柩由上海运往南京晓庄劳山之麓公葬,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团到下关车站迎候。寒风中,“万世师表”“民主之魂”两面大旗猎猎飘扬,引导着陶行知灵柩和浩浩荡荡的送葬人流,缓缓向墓地涌去,沿途五步一祭桌,十步一祭台,南京人民用这种方式迎接他们爱戴的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是中国民主同盟早期的杰出领导人和优秀代表,他不仅参与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还在1945年10月召开的民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干事长兼民主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4月底,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会决定将总部从重庆迁到南京,成立了总部迁京委员会。迁京委员会除了负责总部迁京工作外,同时肩负着建立南京市支部的任务。5月9日,陶行知专程从上海回到南京,召集第一次迁京委员会会议,因为时局紧张、环境险恶,为了防止隔墙有耳,会议安排在玄武湖的一条小船上举行,这次会议作出了成立民盟南京市支部临时筹备会的决定,并由陶行知担任主任委员。

    不幸的是,2个月后,陶行知就去世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存。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南京民盟的盟员以陶行知为榜样,不畏牺牲,坚决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为独立、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吁,先后成立了中国问题研究会、民生建设学会、知行补习学校等十多个外围团体,支持学生开展“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五.二0”运动,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地斗争,并在斗争中发挥骨干作用。1948年1月,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公开宣告同中共携手合作,为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民盟南京市支部致电民盟总部表示拥护;还秘密翻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抄收解放区电台电讯,秘密刻印《南京通讯》,组织盟员学习和宣传。1949年元旦前夕,民盟南京市支部全文翻印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秘密散发,并制定《迎接解放工作要点》,要求所属民盟基层组织和盟员贯彻执行,坚守岗位,团结群众,把握情况,保护公共财产及档案资料,防止破坏。南京解放前夕,民盟南京市支部连夜赶印《欢迎解放军进城——中国民主同盟告南京市同胞书》6万份,发动盟员书写欢迎标语数千张,于黎明前张贴散发,迎接南京解放。民盟南京支部与中共风雨同舟,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解放南京做出了贡献。

    作为我国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把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作为伟大的民主斗士,陶行知热爱祖国,追求真理,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建在晓庄师范学院的陶行知纪念馆展示了他为我国人民教育事业,为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做出不朽贡献的光辉一生,而晓庄崂山的陶行知墓,在无声中“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今天,参观陶行知纪念馆、祭扫陶墓,成为南京市盟员加入民盟的第一课。对盟员来说,这既是在入盟之初接受民盟优良传统教育,也是加深了对陶行知的认知,陶行知与南京民盟的关系,让盟员产生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自豪感。

    2011年是陶行知诞辰120周年,民盟南京市委正在积极筹备纪念活动。通过纪念活动,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弘扬陶行知的崇高师德,积极探索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推进全民素质教育的新方向,为促进和谐南京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 “三美”聚谈陶行知
下一篇 陶行知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