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盟务动态 -> 要闻动态
字号:
文化专委会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街区
[发布日期: 2013-04-16 ]  本文已被浏览过

    4月11日上午,南京市民盟文化专委会等一行11人在专委会叶宁主任的带领下,赴南京金陵金箔股份有限公司参观考察。南京金陵金箔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陶部长热情地接待了前来调研的委员,向大家介绍了这项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及传承意义,并带着委员们参观了切箔、打箔车间以及中国金箔艺术馆。

    在切箔车间里,陶部长介绍了金箔的锻制过程是用真金经过倒条、下条、拍叶、做捻子、沾捻子、打开子、装家生、打了戏、出具、切箔等十二道工序捶炼而成,且色泽纯正,厚薄均匀,经久不变。委员们观看了一批熟练的技工现场演示切金箔,就是将金箔用竹刀切割成规则的形状。只见她们用竹刀轻轻地将已锤打好的金箔挑到用猫皮制成的20㎝见方的皮板上,用一把专用的竹刀架子轻轻摁住金箔,松开竹刀架子,手转动皮板90度方向,再轻轻摁住金箔,松开竹刀架子,然后用嘴轻轻吹开多余的金箔废边,这样就把薄如蝉翼的金箔切成9.33见方的尺寸,这个尺寸完全根据客户需要而定。最后用竹刀把切好的箔挑入柔软的茅台纸内。这道工序就算完成了。表面看技工操作这道工序似乎很轻松,后来才知道就这么看似简单的动作,生人至少要练三个月,才能上岗。吹气也特讲究,要根据箔的大小决定吹气的轻与重,在吹的时候,要屏住呼吸,只能吹气,不能吸气。委员们为他们的技艺所深深的折服。

    接着又去观看了打箔车间,陶部长介绍了传统的技艺是打箔艺人要先将一块金“疙瘩”打成0.1微米左右的薄片,再用乌金纸包好,由2人各自举着7斤重的锤子,轮流锤打25000多下,方能将金片锤成薄如蝉翼的金箔。现在几千年的人工锤打已被机械打箔机替代,古老的炭基炕工序已被温控机取代,人工拍叶已用压条机劳作。但是手工技艺仍然是打箔的重要环节和质量的保证。正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保证了南京金箔参与国际竞争时的品质优势和价格优势。

    最后来到了中国金箔艺术馆,这是由南京金箔集团公司投资6000万兴建,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分8个展区:金箔的起源、金箔业发展史、金箔生产工艺、金箔用途、金箔文化、金箔精神、金箔业的未来趋向等,展出金箔艺术品3000多件。

    在这里,委员们了解到南京金箔除了传统的贴金工艺,还在食用、化妆、建筑、工艺、装饰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利用,拓宽了金箔的新用途。

    企业将传统金箔工艺与先进的数码印刷技术结合,研制出金箔画,既保持了画面的原有风格,又充分体现了黄金高贵华丽的品质,再现了各种名画及照片的精彩神韵。

    在食用黄金方面,企业大力开发金箔酒、金箔菜肴、金箔茶、金箔咖啡,延伸到金箔化妆品。另外,企业为了适应现代化建筑需要,近年又开发出新型高档装饰材料,有金瓷砖、金马赛克、金瓦片、金腰线等。南京出口的真金箔已远销到意大利、美国、德国、日本、土耳其、埃及、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陶部长最后告诉委员们,面对这项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企业也深感意义深远,但压力颇大,需要担负江宁区的就业问题等许多社会责任,而保留传统工艺势必要增加生产成本,而国内新兴金箔企业如雨后春笋,金箔的衍生品有了多种替代,半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冲击着传统工艺。在今后的传承中,如何培养一批年轻的、技术较全面的金箔传承人,如何筹建南京金箔历史博物馆,如何撰写和出版南京金箔专著等,如何解决一系列保护传承中的具体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呼吁、支持和帮助。

    南京民盟文化专委员等一行纷纷建言献策,愿意尽自已的绵薄之力,让南京这项古老的技艺得到重视和有效地保护,不再失传。

    下午,应南京杨柳村民俗博物馆陈治国馆长的邀请,委员们来到了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杨柳村的江宁区民俗博物馆参观考察。

    一进大门,感到整个民居共有三跨。古建筑群带有典型的南京地域特色,不像徽派建筑那么张扬,显得更内敛和书卷气。这座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历时有200多年。又称“九十九间半”。先后建有36个宅院1408间房屋,面积达到了38016平方米。1982年在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保存比较完整的有17个宅院,37进,366间房屋,其中保存最好的是思承堂(东路)、礼和堂(中路)和树德堂(西路),建筑面积11160平方米。据专家论证,杨柳村整个古建筑群结构严密、布局合理,每个宅院单门独户,自成体系,是目前南京地区保存较完整、集中,建筑面积最大、具有代表性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之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对研究明清南京民居建筑具有重要价值。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委员们走进杨柳村民俗博物馆的中进,即来到“礼和堂”。讲解员介绍,相传这里曾居住着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后裔朱孔阳。这里陈列着朱氏家谱和一些生活物品。进入客堂,朱氏家族的会客厅便跃入眼帘。其八仙桌、太师椅,中堂的书画对联等,处处显示出一副大户人家模样。墙上陈列的4幅水墨画,形象地再现了明代朱孔阳在杨柳村的经历。

    到了清代,朱家成了书香门第,出过翰林、进士、举人、大学士,名声显赫一时。大陆解放初期,这里还做过解放军的部队医院,后来又成为当地农家子弟的学堂,才免遭十年动乱的涂炭,较为完好地保留至今。

    这个民俗博物馆同时也是“江宁非遗展示平台”,在东进的思承堂内设非遗综合馆、湖熟板鸭、周岗红木、金箔技艺等4个专题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该区43个非遗保护项目区域的分布情况及非遗保护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在江宁区民俗博物馆中,还专门开设了“知青藏品展”,展出了由南京栖霞区一对年届六旬的知青夫妻陈志林与张秀娣所提供的知情题材藏品5000多件。

    在座谈期间,陈馆长告诉委员们,历年来,杨柳村民居群在省、市文物部门的关心下,有过一些应急性修缮,但终因房屋年代久远,损坏面较大,小修小补难以彻底解决问题,至2006年,该民居群部分建筑出现坍塌,损毁严重。江宁区委、区政府对杨柳村民居群的保护修缮高度重视,2007年开始,由区文化局牵头全面启动杨柳村民居群整体修缮工程,邀请南京大学历史系周学鹰教授编制了《杨柳村民居群修缮设计方案》。整个维修工程分为两期进行,一期维修工程从2007年11开始,至2008年年底基本完工。二期修缮工程于2011年2月开工,当年7月基本完工。全部工程总投入约1200万元。 以杨柳村民居群为依托,以省、市、区精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民俗民间风情项目为主题,以突出“非遗”和“民俗”为定位目标,引进相关项目和传承人,以工作室、生产作坊、情境再现展示、明清江南大族居住生活风貌、民间民俗收藏用品等展陈形式,建成了杨柳村民俗博物馆,并于2011年12月底顺利开馆。其中,民俗馆主要展陈近年来向社会征集的民俗用品用具300多件,包括农耕用具、老旧家庭生活用品、传统渔猎用具等,让江宁百姓体验原汁原味的江宁民俗文化。开馆后,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每天参观流量为百余人次,节假日期间每天参观流量千余人次,社会反映良好,有力地促进了江宁区民俗文化的发展。

    目前,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已暂时闭馆。杨柳村已作为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写入南京市党代会报告,《坚持文化为魂,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已经出台。江宁区将根据市委要求用三年时间重点打造湖熟古镇和杨柳古村。近日南京市规划局和江宁区政府正在进行保护与发展规划公示,力争将这一地区建设为古镇村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

    关注文化遗产,关注历史是南京市民盟文化专委会的职责所在,委员会深切希望将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融入到人性化的未来城市生活创造之中,打造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交融的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文化专委会  万宝宁


上一篇 民盟六合总支积极组织参加“党外干部培训班”
下一篇 民盟副主委戴云赴贵州看望孙宁生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