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江苏援藏医疗队盟员赵文的报道    每年藏历四月十五,过了“萨嘎达瓦节”后,门巴乡的老百姓们就开始上山挖虫草了。最好的虫草生长在海拔3000到5500米左右的向阳潮湿、土质松软肥沃的山坡、草甸、灌木丛下。因此藏民们需要弯腰或者趴在地上仔细观察,沿坡地向上寻找,幸运者可能一天挖出二十到三十根,但也有不少一根也挖不出来的。用铁尔朗村村民次仁的话说,“挖虫草是一个靠眼力劲、身体和运气的活”!每一根虫草都来之不易,但是对于高原上的“虫草人”来说,这一个多月的收成关系到家里一整年的生活。 所谓“虫草人”就是高原上挖虫草为生的老百姓。铁尔朗村的虫草人每年都是在5月份左右在固定的地方搭帐篷,我把这个地方叫“大本营”。当虫草开挖时,他们会准备好一个多月的米、菜、肉等干粮,一些简单的御寒衣物及挖虫草的工具来到大本营。在接下来的这一个来月里,全家人都要吃住在各家的帐篷里,每天花五六个小时徒步翻越三四座山,到达虫草生长的地方,开始一天的辛勤劳作。要知道高原气候变化多端,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夜里气温只有零下十几度,就算白天最高也是有十来度。恶劣的天气,湿冷的地面,简单的饭食以及连日的辛劳,使得很多老百姓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胆囊炎、胃炎、胃溃疡、沙眼等疾病。挖虫草是个赶时间的活儿,加上交通极度不便,因此老百姓生病了也都只是选择忍受病痛,十分艰辛。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思想,扎实开展健康扶贫,确保健康扶贫政策精准落实,在墨竹工卡县人民政府施勇君书记的倡议下,县卫健委联合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于6月4日精心组织了一次门巴乡义诊。此次义诊,由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次旦顿珠副院长带队,联合五名南京援藏医生,以及该院外科、内科、药剂科及护理部十余名专家共同参加。不仅给老百姓们准备了价值一万五千余元的药品,还给他们带去了香皂、牛奶等生活用品及食品。 作为南京援藏医疗队的一员,我很荣幸的参加了这次门巴乡铁尔朗村的义诊。 这一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什么叫望山跑死马。导航上明明只有七十公里的距离,我们却在悬崖山路上摇晃颠簸了三个多小时才到。这种颠是脑袋在车顶周围的流连忘返,这种簸是鼻子和脸对椅背的眷恋不舍。胳膊需死死拉住扶手不放松,下盘还要稳,两条腿得用力的踩在地垫上,这样子才能保证身体在左右上下五十公分范围内摇晃。黄泥巴的土路上,只要有车交汇,就会腾起漫天的灰尘,久久散不去。胃里一阵阵的翻腾,好像跟车轱辘商量好了一起打拍子! 美好的是一路的风景养眼,欢喜的是马上要去给当地老百姓服务,虽然身体在这五千米的高空有诸多不适,但自豪感始终萦绕心头。到达铁尔朗村大本营后,我们顾不上休息,迅速摆放好各种医疗和生活物资,为的是让老百姓一下山,就能感受到我们的友爱和温暖。 援藏两个多月以来,让我们几个援藏医生感触最深的,不是碧蓝的天空,不是壮美的雪山,而是老百姓如哈达般洁白圣洁淳朴善良的心!虽然绝大部分老百姓都不认识字,更加不会说普通话,但是几千人的义诊现场,秩序井然。没有插队的,没有推搡的,也没有大声喧哗的。接过我们的药品和生活用品以后,一边嘴巴里虔诚的说着“啦嗦”,一边恭敬地鞠躬摊手表示感激。因为人数众多,后来的一部分老百姓没有拿到药品和生活用品,他们也只是微笑着离开,并没有一句埋怨。 夜幕下的山谷万籁俱寂,然而大本营里刚开始这一天最热闹的时候。先回来的人已经在路边围成一个个小圈圈,跟收虫草的小贩们讨价还价。远处下山的路上还有成群结队的人们,笑盈盈的聊天,还时不时的摸摸背袋里的“战果”!已经交易完的人家,男同志们扎堆抽烟聊天,主妇们三三两两从河里提水回帐篷做晚餐,孩子们欢快的奔跑在帐篷周围…… 下午三点出发,六点多到达营地,忙到九点结束,过程中很多的场景都让我泪目,那么多的震撼和感动早已让我们忘记了寒冷和饥饿。勤劳的人们啊,你们是那样的善良淳朴,那样的可爱纯真。让我们一起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医院领导们,能组织这样的义诊和送医送药下乡活动,这半天对我们来说只是普通的半个工作日,但对当地老百姓来说,却是解决了大问题。 清冷的月光下,我们驱车离开。再见了,勤劳的人们,此生或许我再没有这样的机会为你们服务,希望你们幸福平安一生,也祝福我们的祖国民族团结繁荣昌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