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盟员风采
字号:
学而不厌的人——纪念27中老盟员宋文民
[发布日期: 2013-09-30 ]  本文已被浏览过

    宋文民是我的同学,在晓庄师范,他不声不响,不主动和别的同学搭讪,更不会去拉关系,张家长李家短,这不是爷们干的婆婆妈妈事;他有时捧一本书,专心致志,难得抬起头来瞟一眼,然后再低下头,继续看他的书。他性格內向,不大和人啰嗦。

    他心目中只是学习,学习,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他在1956年1月18日写的一首题为《才华的河源》诗中有这样的诗句:“我不知道才华源河自哪座山脉,/更不知伟绩丰功溪之水/

    用什么巧妙方法可以掬取到手,/朋友,我只知道啊,学习,/在百忙中坚持学习,/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学习,/因为学习可以锻炼人们的毅力/可以给予你力量,可以使你壮大/使你的身体哟更魁梧,手臂呵更长,/为的是使你的手更接近丰伟溪的水平面,/为的是使你的脚能担负铁鞋亦破的路程。/为的是……那事业!/我不知学习到哪年为终,/我不知丰伟溪边有没有我的足迹,/或者是怎样的足迹。/我的年华会回答这个问题,我的作品会阐明这个迹痕。/我的生活会说明这一切,/就像显微镜显示它的功效一样。”可以说他-生就是这样坚持走到底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们毕业以后,他没有接受分配到苏北去当小学教师,而直接考取了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这在现代看来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件普普通通的事情,在当年可了不得,在戴“左视镜”的人看来,是大逆不道的行为,竟有“革命队伍中的逃兵” 之讥,大学的同学也因此而把他视作“异类”。 确实,他和手持望远镜、手握罗盘的人比较,相差很远,他只知道读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教宋文民的老师们,是以是否“好学”来判断学生,“有教无类” 嘛。四年后,他分配到苏北,而手持望远镜、手握罗盘的同学则留校,后来擢升为领导,手可在一定的范围内呼风唤雨,而宋文民只身在苏北,秉烛夜读,遵照老师的教诲,在抄写《说文解字》。他在深夜,透过窗隙吹进来的欮风,默默地和许慎对话,和徐絃结缘。他有时把自己的心得写寄给他的恩师徐复先生。他在徐复先生的教诲下坚持在恶劣的生活环境里学习,读书给了他丰厚的传统的精神营养。他难得见到我,偶尔也会悄悄湊在耳边,低声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文革” 以后,他经过努力,终于调回了南京。先在南京市教育局教研室工作了一段时间,最后落实到南京二十七中任教。从此他在“乌衣巷口夕阳斜” 的白鹭洲公园旁边的教工宿舍的五楼上,除了精心的教学外,就“躲进小楼成一统”,徜徉在书山学海之中。

    宋文民跟随徐复先生在书山中攀登,在学海里游弋,他取得了学术成就,扼要说来,贡献有三:

    一、1995年岀版了学术专著《后汉书考释》

    徐复先生在该书序中说:

    六十年代初,宋君文民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今为南京师范大学),以学粹行醇称于侪辈。余治小学家言,为先秦两汉魏晋诸学考证,文民因从请业,潜心根柢之学,读《尔雅》、《说文》、《广韵》有定课,久之积稿盈箧,皆其日夕钩稽之所得也。犹忆君执教泗阳爱园中学时,余适在上海修订《辞海》语词,每假日返宁,寻诵来札,多籀书心得语,因劝读高邮王氏所著书,以为祈向,君亦自此为朴学家言矣。此为三十年前事,犹时萦脑际,未尝忘于怀。近岁所学益进,治范晔《后汉书》甚勤,积年撰成《考释》一帙,为其用心之作,就余商榷,勉缀数言以赞之。

    《考释》之为书也,校雠精当,诂训棣通,读之可为范书祛惑。……

    徐复先生在“序” 中列举四例说明此书“校雠精当,诂训棣通,读之可为范书祛惑”。

    更为难得是徐老十分欣喜地称道:“去年十二月(按:指1992年),宋君《考释》一书杀青可读,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以余知君审,爰述始末以为之序,喜吾道之不孤也。”

    《后汉书》是南朝时期宋人范晔所著。范晔(398—445),字蔚宗,南朝宋顺阳郡(今河南淅川县东南)人,出身于世族之家。祖父范宁,晋豫章太守,为《谷梁传》作注。父范泰,宋时为侍中、左光禄大夫、国子祭酒,广览群书,好为文学,有文集流传于世。范晔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但他平日恃才傲物,对于封建礼法并不严格遵守。宋文帝时,作尚书吏部郎,执政的彭城王刘义康之母死,他在房里夜中饮酒,开窗听挽歌以取乐,被人告发,于是被贬为宣城太守,时年三十五岁,在任数年,写成了《后汉书》。他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倾向,尝欲著《无鬼论》,以反对佛家迷信鬼神的谬说,在迷信盛行的南朝时期,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后来刘义康离开了中央政权,范晔被召回作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参与机要。而同参朝政的沈演之、何尚之等对他多方排陷。时有员外散骑侍郎孔熙先阴谋发动政变,拥戴刘义康为皇帝,范晔知其情而未检举,会为人告发,范晔竟以首谋之罪于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十二月被处死刑,时年四十八岁。《宋书》(卷69)和《南史》(卷33)都有传,内多诬罔之词,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卷61)为之作了有力的辨白,可与史传参看。他自己说:“吾狂衅覆灭。”曾撰《和香方》,借各种香料药物之名,予满朝权责,遍加讽刺,“狂衅”即就此类事而言。可知所谓谋反不过是被排陷的一个借口,而不是真实情况。

    今本《后汉书》的主要部分,即帝、后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出于范晔之手;其八志三十卷,为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之志所补者。范晔《后汉书》原有十志,合纪、传共为百篇,范氏被刑后,其志稿为人所毁,行世者仅为纪、传二部分。司马彪为晋之宗室,武帝时为秘书丞,《晋书》(卷82)有传。其八志比较冗杂且多缺漏,但在各家《后汉书》中,犹较为完整,故刘昭取之以补范氏书,而成为今本《后汉书》的一部分。

    宋文民遵照徐复老师的教诲,以读懂为目标,运用训诂、音韵、考证等知识,予以贯通。他在1989年5月《前言》中叙述了此书写作过程:“乙丑(1985)五月,年届知命,师谓‘研读《后汉书》,尤当留意学习书中人物之端方品藻,后汉端直之士如云,可为立身行事之鉴’。 遂立志专治,订定日课,每夜研读,日或三五页,常为一字-句,检核至翌日凌晨。学则有得,得则辄记,积二载共得八百馀条,遂草为斯编。”1990年,他撰写了《〈后汉书〉撰写年代考》发表在《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4期上。宋文民说:他“以《后汉书集解》为蓝本,参以中华书局标点本,就《后汉书》史文、贤注及集解文字之脱、衍、讹、漏,施之以增、删、订、补,或考或释,务求其是,故名之曰《后汉书考释》。”他在1993年元月《后汉书考释•跋》中写道:“本书初稿草就于89年5月。业师徐复先生谓:‘学术为天下之公器,未可率尔。’是故自90年初至92年11月,又两次修改。初稿及修改稿,徐复先生皆审阅了全文,至或字斟句酌,多有指正。”

    《后汉书考释》按《后汉书》的顺序,从《光武帝纪第一》第-句“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 李贤注释开始考释,第-篇17则,言简意赅。各篇问题不等,长短不-,全书计850题近三十万字,文民苦心孤诣,可谓之殚精竭虑,是他的鼎力之作。

    二、2003年和徐复先生-道推岀《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

    此书36万字,2003年由江苏古籍岀版社岀版。此书的《出版说明》讲明了学术源流和价值所在:

    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是研究中国语言、古代典籍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历代学者都很重视封《说文解字》的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说文学”。

    年过九秩的徐复先生曾师事黄侃先生,专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精研古典文献;后又问学于章太炎先生,专治乾嘉以来樸学家著作,深有所得,成就卓著,是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文献学家和辞书编纂家。徐先生历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会长、会长、名誉会长,创建江苏省语言学会并任会长舍畏、名誉会长,曾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等。著有《语言文字学丛稿》、《语言文字学论稿》、《後读书杂志》等,主编《广雅诂林》,参与主编《汉语大词典》,晚年完成《訄书详注》等,嘉惠学林。徐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听章太炎、黄侃先生讲《税文》时,就在《制言》杂志上发表有关《说文》的文章,六十多年来,从未间断对《说文》的研究,《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是徐老代表性的重要的科研成果。

    《说文解字》九干三百五十三文分列於540部首之中,每部建一首字以统领部中各字。540部是《说文》的纲领。540部首分类法,开后世字典分类法之先河,影响极大。对《说文》部首的研究,也就代不乏人。黄侃先生《说文略说》曾对540部分类编排原则作了带总结性的阐述:“许书列部之次第,据其自叙,谓据形系联。徐锴因之以作《部叙》。大抵以形相近焉次,如一、上、示、三、王、玉、珏相次是也。亦有以义为次者,如凿、牙相次是也。亦有无所蒙者,冓之後次以幺,予之後次以放是也。必以为皆有意,斯诬矣。”徐复先生及其高足弟子宋文民先生参考师说及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参阅甲骨文、金文和传世的早期文献等,探源析流,对每个部首依大徐本或参以段注本一一讲疏,并对部首分类原则、具体方法、存在的局限性等,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考释。

    三、协助徐复先生做了不少《訄书详注》的辅助工作。

    徐复先生1987年5月10日给宋文民的-封信,信是这样写的:

文民贤契如面:

    惠书诵悉,知近来学有进展,无任欣慰!声韵学研习已久,暂时告一段落可也。近知足下有意研读范晔《后汉书》,并参以《史记》《汉书》等,事属可行。惟须订立日课,以备检查,三年有成,拭目俟之!日本版《中文大辞典》学校如未购办,可以自置,但不必在此处多所耗费。阮元《经籍纂诂》可以常用,唐以前诸书训诂悉在其中矣。愚校注章先生《訄书》已逾十年,明年拟写成初稿。当请君缮写清本,作再次修改也。耑复,即问

近佳!

愚徐复手泐

    从此,宋文民开始协助徐复先生做《訄书详注》的辅助工作。

    《訄书》是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先生的代表作。在这部博大精深的宏著中,章炳麟系统地考察了中国古代各种学说,对哲学、宗教、社会学;语言文字写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造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探讨了当时中国的现实问题及社会改造方案。这部行文古奥,內容广博,思想深邃的书,鲁迅先生也谦虚地说看不懂。1975年元月25日开始,徐复先生攻读《訄书》。徐老边读边作札记,纸张已发黄的《訄书》上布满密密麻麻的小字,写不下,又用练习本抄了二十七本。1989年,徐复先生年届七十八高龄,从教育第一线退休,计划做好三件事:一为开展社会活动,为文字训诂研究做些有益工作;二为奖掖后进,蔚为有用之才;三为整理文稿,不再搞新的科研工作。

    1999年6月,宋文民在《徐复先生与〈訄书详注〉》扼要报告了他工作过程:1996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商定岀版事宜,是年,先生已届八十五岁高龄,改动了晚年的生活安排,焕发青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訄书》注释工作,从1996年9月开始,至1998年4月,完成《訄书》校注第二稿,历时十九个月。先生接着又作第三稿修订工作,至1998年8月完成,历时五个月。三稿完成后,花了半年时间抄誊,尔后又作最后审订,至1999年6月杀青,是为第四稿。全书近八十万字,书名最后圈定为《〈訄书〉详注》。可以想见,几十万字的书稿,用300字的稿纸竖行繁体字抄写,古奥的字不易辨认,引文是古籍经典务必准确,字迹要恭整便于印刷工人识别,-遍又一遍,宋文民要倾注多少心血啊!他家居住不宽畅,宋文民在卧室的阳台上,放了-张独凳权当书桌,人坐在小板凳上,像小学生做作业那样,一张稿纸,-张稿纸,他掀过两千多张稿纸,才完成“缮写清本”任务。

    既是“缮写清本”,就不是简单的照葫芦画瓢,而是要在“清”字上下工夫。宋文民在注文条目互见方面,贡献犹大。《訄书》原文十万字,如今注文有七十万字,怎样压缩篇幅呢,只有在“互见条目”上下手。因为时间仓促,全面解决“互见条目”已不可能,只能像现在那样处理:如注明“见后《官统下》‘八国比合’注”;或“见前《原人》注”。

    最值得称道的是:2008年,上海古籍岀版社重印《訄书详注》,在《岀版说明》中有如下文字:

   《訄书详注》出版后,徐复先生反复阅读,勤作札记,直至2006年7月去世。此次重版,除订正若干错误外,另附有《补遗》与《再补》二文。前者系徐先生生前定稿,后者为徐先生弟子宋文民先生自徐先生札记中辑岀者。

    《〈訄书详注〉补遗》凡64项213则释文,释文前有徐复先生撰写的说明:

    余注章先生《訄书》,始稿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迄2000年底上海古籍岀版社推出全书,而《详注》全书告成。此后报刋专介,学报笔谈,专家学者惠予提挈,获益匪浅。新世纪以来,又复冥心钩稽,参核群籍,写成《补遗》一文,二万言。凡我同好,不吝赐教,所欣幸焉。

    《〈訄书详注〉再补》宋文民抄录的,文前也有他的说明:

    2006年7月,先生驾鹤仙逝,翌年《徐复语言文字学晚稿》问世。该书收有《〈訄书详注〉补遗》一文。此次《详注》再版,《补遗》-文附于书后。先生生前十分珍爱《详注》,反复阅读,勤作札记。此次《详注》再版,余请先生之五公子启平,将所阅之书影印,扉页有“鸣谦自存  辛巳四月” 题签。余将札记逐条阅读,辑录若干,亦将附于书后,名曰《〈訄书详注〉再补》。……

延陵老人之弟子宋文民
2008年3月27日

    本文不惜篇幅抄录这些资料,意在说明宋文民与《訄书详注》的密切关系。

    为什么宋文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暨退休以后对古籍如此倾情,乐此不疲?他向我透露了其中的秘密。他说,徐老先生对他说武进乡贤赵翼有名言“书有一卷传,亦抵公卿贵”, 这应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棈神追求,过分的物质追求会使人堕落,思想庸俗,只有读书才使人聪明、品格高尚。宋文民遵师重道,按照老师的话去做,2007年12月还把赵翼的诗句抄录给我。

    我们虽同住-城,但见面机会并不多,但只要有机会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他说很欣慰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在民盟里盟员相互鼓励,追求学业不断进步。徐复先生也是盟员,再老-点,闻一多、李公朴、闻一多,他以民盟为荣,要为民盟争光。2007年5月,他喜抱孙儿,他笑嘻嘻地告诉我这个喜讯。我也开玩笑地说,祝贺你行政上升了一级,从“父辈” 晋升到“祖辈”, 有人喊你爷爷了;但工资待遇要降三级,爷爷总要买点东西给孙儿吃,牛奶啊、水果啊,糖果啊……恐怕三级工资都不止。他听后哈哈大笑,伸岀右手,翘起大拇指说:“至理名言。”他孙子取名“昊宸”,2008年周岁时,他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诗,请他大学同学、安徽著名书法家冯仲华写成条幅以为纪念。他的诗是这样的:

题昊宸孙周岁    戊子五月

昊天再抖擞,宸亥降神州。

日夜川流急,新人辈出头。

    这说明“含饴弄孙” 之乐,是宋文民晚年生活的重要部分。可惜,这种乐趣的时间对宋文民来说太短了,他2012年7月即七十五岁、孙子虚龄六岁时,爷爷宋文民就悄悄地到天国去了。

    说起宋文民的辞世,真有些莫名的哀怨。2012年5月,学校组织退休教师体检,医院怀疑宋文民肺部有问题,南京市第一医院建议他去省人民医院住院检查。7月,他应约去人民医院,排除肺部问题可以岀院。7月14日,正值大雨。他有晨练的习惯,外面下雨,就在医区的走廊里打太极拳,-个白鹤亮翅,他脚没站稳,卜通一声,摔倒在地,当时天刚亮,走廊里无人,他想自己爬起来,双手一撑,又是一滑,再次摔倒,他失去知觉。天大亮后,才被人发现,赶紧送到重症抢救室抢救。宋文民的夫人正准备到医院接病人岀院,没想到医院来电话了,赶到医院抢救室,见宋文民浑身揷满了管子,已经不能说话了,还有点神智,对夫人笑了一笑。这可能是他最后对家人的表示。我7月21日清晨得知此消息,立即挂电话到宋府证实。宋夫人在电话里哭了,哭着说,医师讲可能无望。我在电话里只得简单地劝慰她几句。我在日记中写道:

    唉,人的生命是这样脆弱啊!

    我心情沉郁,我真想哭,大哭一场!

    我们后死之人要珍惜啊,珍惜生命,珍惜生命啊!

    2012年7日23日下午接宋老师的夫人电话:宋上午9时辞世,后天(25日)火化,当晚,我赶到宋府吊唁;25日去火葬场和宋文民遗体告别。从此,他的一生结朿了。

    他走了,却给我们留下了不尽的思念。我想到徐复先生2006年7月24日病逝,宋文民2012年7月23日病逝,师生两人都选择七月在九泉相逢,真是奇绝啊!

    想到宋文民,我就想到他抄录给我的赵翼的诗句:“书有一卷传,亦抵公卿贵。”我就会想到《论语•述而》中的话:“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文民兄是一位标准的“学而不厌” 的人!

俞润生
2013年9月14日草


上一篇 盟员杨秀英当选为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下一篇 民盟盟员谢长征举办《心经》篆刻艺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