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盟员风采
字号:
画家张尔宾的自在生活
[发布日期: 2012-02-22 ]  本文已被浏览过

简介

    张尔宾,江苏睢宁人,1944年生于南京,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十竹斋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南京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国风书画院院长,中国民主同盟南京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他笃信“转益多师是吾师”的信条,先后师从多位名家,对宋元明清诸家也曾心慕手追。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他为南京清凉山崇正书院创作大型壁画“石城雪霁”,又创作并出版了《金陵山水名胜五十景》,“中国名山胜迹图”,“群峰竞秀”巨幅长卷等系列作品,还有“太行天下脊”“三峡诗画”“钟山四景”等代表作品。

    “人人都说江南好,我偏做个江北佬。”山水画家张尔宾先生住到浦口区泰山庙旁的一个小区后,这样打趣道。出这个小区不远,就是一个地摊菜场,熙攘的人群、新鲜的果蔬肉菜,混搭出各种气味,尔宾先生说他喜欢这种市井气息。

    他酷爱昆曲,时常去江南观看演出,交通工具是公交车。他同样喜欢这种车上的“市井感觉”,换乘也不觉得累,更不觉得著名山水画家挤公交车丢份。

    没有昆曲陪伴,就找不到作画的感觉

    近些年,张尔宾作画前必然打开唱碟,让优雅的昆曲声弥漫。他说,没有昆曲的陪伴,他找不到作画的节奏,“两三天不听昆曲人就提不起精神,脾气都会变得有点暴躁。”作画和听昆曲,是张尔宾生活的两大乐趣。

    张尔宾最早接触昆曲是电影《十五贯》,尽管并不能全部听懂,但他被昆曲神奇的表现力所震撼,演员的表演既夸张又合理,既写意又真实,尔宾先生从中体会到昆曲和作画间微妙而默契的联系,从此和昆曲结下不解之缘。

    他写过一篇千字文专门讲昆曲对自己作画的帮助。他还作诗描述画画与昆曲的紧密联系,其中两句为:“挥笔如做念唱打,行腔亦有泼写工。”

    作为票友,他偶尔也会登台亮一嗓子,更有两位职业昆曲演员成为他的弟子,跟他学画国画。

    创作《金陵山水名胜五十景》系列国画

    作为一个在南京生活超过半个世纪的画家,张尔宾对南京风物有着特殊的感情,也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不少佳作。

    上世纪80年代,他创作出版了《金陵山水名胜五十景》系列国画,收录有《中山伟陵》《秦淮风影》《玄武烟柳》《烟雨莫愁》等。

    对于金陵景物,古有文徵明、文伯仁、高岑,近有傅抱石、钱松喦等大家的作品有所涉猎,作画的创新难度可想而知。张尔宾力图展现南京城鲜明的时代内涵和社会特征,画出了属于自己的面貌。一位评论家如此评价:“尔宾不止于转益多师,更用自己心灵去领悟感受,客观之美与主观之情交相融铸,形之笔下,于是有金陵名胜系列的龙盘虎踞。”

    此外,尔宾先生的笔下亦有秀丽清朗的江南、雄浑浩莽的西北、灵动瑰丽的台湾……而贯穿于全部作品之中的内在精神,则是包含中国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的挚爱之心。

    自称是“先飞的笨鸟”,追求作品传世

    张尔宾先生早年丧母,经历坎坷,做过教师、会计、点心师、园林美工等,唯一不变的是对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挚爱与追求。他现在的追求目标是画出传世的作品。他说,现在一些轰动一时的作品,将来可能一文不值,自己的画亦是如此。一名职业画家最大的追求莫过于画史留名,能有一张代表作传世,这就不简单。

    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笔墨的掌控,让他渐渐可以触及到中国画的精髓。张尔宾崇尚一句箴言“六十变法”,现在时候已到,他已具备“变”的意识,又具有“变”的条件,某些新作已经透露出一些端倪。“书画名家如林的金陵古城,我只不过是一只先飞的笨鸟,尽管飞得很吃力,很孤独,却也很从容自信。”他说。关于周边环境,他以一首打油诗表达态度:“身居石城不入围,管他圈内是与非;自然而然是当然,有为无为真作为。”

原载于南京日报  记者 冯凭凭、罗薇薇

上一篇 民盟又有三位盟员获得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下一篇 书法家吴振立:对“表面价值”时时保持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