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祖孙三代皆金粉
[发布日期: 2023-03-07 ]  本文已被浏览过

在电子传媒盛行的今天,我们家还每年自费订阅《金陵晚报》,并且已是第30个年头了,这就是我们全家引以为豪的与这份纸媒的超四分之一世纪的情缘。

清楚记得这份创刊于1993年的报纸当时叫《金陵时报》,那年我刚结束高考,才有闲看看报。当初还为这份新报担心过,因为《扬子晚报》早已走进千家万户。谁想《金陵晚报》后来居上,如今发行量、阅读率稳居南京第一,还进入“中国十大品牌传播力晚报”。成功自有原因,身为寻常百姓的我们喜欢的即是墨香之中透出的浓浓的生活气息,满满的尘世清欢。

早期的《金陵晚报》有个很火的栏目叫《桥》,讲述的都是情感故事。那时读师范的我遇到了老公(当时只是同学关系),哪想系领导居然出面干涉,气愤不已的我就写信给了栏目组,竟然真给登出来了,还有礼有节的帮我出谋划策。此事后来连校领导都知道了,我也是头回领教到传媒的力量,从那时起,我决定再没钱也要征订一份《金陵晚报》。后来我和老公结婚了,还给编辑寄去了喜糖,感谢当初的相助之恩。

工作之后,我时常会把与学生间的小故事记录下来,贴上8角邮票寄给报社。那时每周二与周四有个《校园风景线》版块,如果我拿零钱让班上的小男生去校门口的报亭买《金陵晚报》的话,他准会能豆豆地在班里广播:“老班的文章又上报纸啦!”然后与小伙伴们一同抢着看我如何黑他们的。也曾经为了纪念学生的18岁成人礼,报名参加了报社组织的“虎凤蝶”公益环保活动,能为母亲山真正做点实事,也让学生们更懂得成年的责任与担当。

再后来,有了儿子,也喜欢在育儿栏目中分享一点心得体会,一份份小豆腐块也见证了儿子的成长。等到儿子上学学写作了,我便把他的习作整理出几篇稍稍能看的给《作文》版投去试试,没想到真变成了铅字,还给儿子学校寄去了发表证书,被老师好好表扬了一番,极大的满足了一下虚荣心,从此小屁孩也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金粉。

在我们的影响下,老爸老妈也成了标准的金粉,他们经常被拉去听课洗脑,但从来不买东西,都要归功于每天看报,早已熟悉骗子的伎俩。老爸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拿报纸,然后照着《四季菜谱》准备一家人的伙食。老妈没有支付宝不会网购,可她买东西直接找“读者服务俱乐部“,一个电话送上门,同样方便快捷又便宜。前不久,老两口又参加了报社举办的乐龄节,正忙着打包行李跟着《金陵晚报》走天下呢。

鼓楼综合二支部 陈涔

上一篇 参观高淳西舍有感
下一篇 家有低碳达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