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获得民盟省委“我们都是追梦人”优秀奖征文
[发布日期: 2020-04-26 ]  本文已被浏览过

“我们都是追梦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暨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诗词三首

苏真 

《念奴娇·先驱颂》

——追忆为新中国诞生而英勇献身的民盟先驱


七十年前,风雨逐梦路,皓月星空。

忧九州山河破碎,擎旗振臂担承。

雾都立盟,香江明志,玄武泛轻舟。

江海潮涌,奋力呐喊疾行。

长衫浸染热血,前赴后继,信仰傲苍穹。

民族脊梁满腔爱,情真切意更浓。

江山如画,红旗漫卷,华夏迎新生。

先驱精神,矗立天地间永恒。 


《清平乐·共创民族复兴》

——庆祝新中国暨人民政协成立七十周年


己丑秋月,群贤齐汇聚。

敞开心扉倾话语,共议国家新政。

七十载风雨路,笃信相伴前行。

牢记初心不改,共创民族复兴。 


《菩萨蛮·同舟沐雨行》

--民盟庆祝新中国暨人民政协成立七十周年


七十载艰辛跋涉,

戮力同舟沐雨行。

肝胆同患难,

荣辱共担承。

中华要崛起,

民族盼复兴。

携手勇开创,

共圆中国梦。



七律 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刘楠

当今世界仰东方,七秩中华日盛昌。
改革创新求发展,攻坚克垒力图强。
琼宫探秘惊天宇,丝路联盟结友邦。

万紫千红迎庆典,山河锦绣铸辉煌。




祖国,我想对您说

邵蔚


小时候,

祖国就是那面五星红旗,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

伴着朝阳冉冉升起,

热血沸腾、豪情满怀!


长大后,

祖国在书本里,

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

地大物博,人才辈出,

英雄人物的每一次壮举,

都让我拳头紧握,暗暗发誓:

祖国啊,我要把我献给你!


而今啊,

祖国就在身边,

我的每一次参政议政,

都是为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为祖国富起来、强起来!


祖国啊,

我热爱您的每一寸肌肤,

我热爱您的每一个子民,

我愿用我的血肉之躯,

让您更加健康美丽!




城市户口

 

周俊所

 

小时候,我奶奶就常常对说我:“要好好好学,像你哥哥一样上大学,做街上人,不要待在农村。”我当时并没有深刻理解这句话,只是认为是督促我好好学习。随着我年龄的渐长,我也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奶奶的话其实倒出当时农村与城市生活水平的显著差异,爷爷也常说城里人吃早饭都要上茶馆,吃油条、包子等早点,听得我垂涎三尺,而我们农村人吃早饭常是萝卜干配白粥。每次母亲带我去城里小商品市场买衣服,我都提前兴奋好几天,可以去城里见识世面了。从小在我的心里就根深了城里人高人一等的思想。后来我才慢慢明白,文章开头奶奶说的那句话,她希望我脱离农村,脱离农业户口,成为拿工资的街上人,成为非农户口的城里人。

那个年代,在苏北农村,对于一个平凡的农村家庭来说,一般有这样几条路可成为有城市户口的人:嫁到城里,当兵,上学。嫁到城里的都是村里长相最漂亮的女孩子。当兵生活很苦且要随部队调配,天南海北扎根都有可能,没有什么机会回家,很少有人愿意。一般都是村里学习不太好、性格又执拗的熊孩子去当兵。而剩下的一条路就是上学,这可能最适合大多数孩子。通过学习考试改变命运可能是最现实、最公平、最捷径的一条道路,这也是留给我唯一的进城路。

我八岁读一年级,小学里不知事,学习都在父母的逼迫下完成,整天想着玩耍,过着得过且过的日子。到了初中,感觉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我进城的唯一道路。我便开始认真学习,三年的努力,不负有心人,我也如愿地考上了市最好的高中,但也交纳一笔在农村人看似不小的赞助费才入学。那时,全市中考分数线分农村线和城市线,而农村分数线要高出城市分数线二十分。我的分数是刚过城市的分数线而不需交纳赞助费的,而按农村分数线,就需要交纳赞助费。这令我父母非常伤心,也只能怨我命不好,出生在农村,没有城市户口。入学高中,我寄宿到城里的学校读书。我成为了半个城里人——农村娃在城里读书,但俨然不是真正的城里人。还没有来得及兴奋,三年后的高考就在那等着我。开学的第一天,班主任就把目标给我们定好,让我们每个人写下自己三年后的期望大学。对于城里的同学,可能是从一个城市换到另一个城市;而对于我来说,就是彻底地离开农村。我心中从没有放下这样的梦想,不仅要离开农村去城市,而且我要去大城市,在繁华的大都市享受生活。三年寒窗,真苦!高考的政策也慢慢放宽,不再是千人拥挤独木桥。最后,高考不尽人意,我被一个普通大学录取。去大学报到的前一个月,我就拿着录取通知书和母亲到村里大队支书家迁户口,大队书记胁迫着母亲交纳所有欠缴的农业税,才放我迁移户口。我拿着户口迁移单,心想着再也不愿回来,我也就这样成为城里人。

虽然我的户口成为城市户口,但要成为城里人,还要努力学习,找一份工作,拼命的攒钱,应对着高房价。三十多年的努力,我也基本成为了奶奶期望的城里人那样。可是,还没等我品尝到这个城市户口带来的甜头的时候。大家开始议论着,农村户口更值钱,可以分土地,如今很多大学生都不愿迁移户口。一些地方甚至准备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户口性质的区分,统统叫“居民户口”。有时候,我自己想想,回到农村也几乎不可能了,追求了三十多年的城市户口,只不过是一张纸而已。在不停追逐中,国家快速进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自己也成就儿时的梦。其实城市与农村并不那么重要,也无需那么清晰,在梦想里,找到需要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那年,我们18

郁海燕

 

七十华诞的祖国母亲,诞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1967年,那年18岁。

出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妈妈,1961年,那年18岁。

出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我,1989年,那年18岁。

出生于二十一世纪初的女儿,2018年,那年18岁。

 

18岁的妈妈,买布要凭布票,布段基本都是老粗布。很多都要靠自己手工纺纱织布,织棉袜,做布鞋。衣服是兄弟姐妹合着穿。

18岁的我,那时侯都没有校服。一年四季,每季有两套属于自己的替换衣服。冬天有了呢制大衣,有了棉毛衫,也有了一双皮鞋。

18岁的女儿,平时上学都穿校服。新生入学时,学校统一购买。两套秋季校服,两套夏季校服,一套冬季校服,一套礼服。有长裤、短裤,还有裙子。双休日则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在家穿的是居家衣服。鞋子基本都是耐克运动鞋。购物除了实体店,更多的还有网络购物。

 

18岁的妈妈,那时的粮食凭粮票供应。一日三餐吃的都是粥,一斤粮食煮十斤或八斤粥,粮食一般是小麦,几乎没有大米。菜的品种也很少,平时没有荤菜。

18岁的我,住校,一日三餐都在学校食堂吃。八个人一桌,桌长安排值日生。饭菜由食堂师傅按桌分好,值日生负责为本桌同学分菜分饭。那时八个人站着围着一张长条桌,吃着相同的菜品,吃着相同的分量。尽管只有一菜一饭,但吃得很香。一个月左右回家一次,打个牙祭。周日带上妈妈做的菜,很是不舍地离家返校。菜品虽然不多,但每次都会带上,作为加菜,可以吃到周二周三。周日在家,常会吃多吃撑吃伤,以致周日回学校的晚餐和周一早餐,依旧撑得不吃了。

18岁的女儿,走读,中午和晚上在学校吃。食堂整齐宽敞,不锈钢桌椅,有8个窗口,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品种。一份饭菜有三个素菜、两个荤菜,还有汤。自己还会带上水果、牛奶等加餐。学校周边还有各种小吃,还可以网上订外卖。

 

18岁的妈妈,和父母兄妹等5人住在两小间瓦房里。墙壁是草房用料,屋顶盖瓦,在当时已是很好的住房条件了。

18岁的我,住在学校两层楼的集体宿舍,一间宿舍住18人。上下铺床,上铺睡一人,下铺睡两人。没有空调。宿舍楼内没有卫生间,上厕所要到宿舍楼旁边的公共厕所,更没有洗澡间。平时是用水瓶打了开水,在宿舍擦擦身子。洗头也是在脸盆里洗。条件好的同学,两周或一个月去一次公共浴室洗澡。回家和爸爸妈妈弟弟在农村,住着一间平房,还有一间厨房加客厅。

18岁的女儿,住在自己家的楼房里,有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里睡着1.8米的床。抽水马桶,电热水器,在家想洗澡,随时都可以洗。

 

18岁的妈妈,当时没有什么交通工具,买不起自行车,基本都是步行。

18岁的我,周末自己骑自行车回家。学校离家十公里左右,那时候没有公共汽车,脚踏自行车是回家唯一的交通工具。周末和同行的伙伴骑车回家,边骑边聊,很是快乐。

18岁的女儿,每天大多数爸爸开车接送,有时电动自行车接送,偶尔会自己坐公交车、骑电动自行车或公共自行车上学。

 

18岁的妈妈,小学毕业并考入了初中。那时候学校少,离家远,妈妈12岁上一年级,班上同学年龄差距较大,最小的8岁。班上共有60人左右,其中男生约50人,女生约10人。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女孩子上学的较少。我常和女儿说,婆婆那时初中毕业,至少相当于现在的一本毕业。

18岁的我,在读高三,选择了文科。那时候高中毕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参加高考。只有通过了5月份的预考,才有资格参加高考。我当时的目标是通过预考,看一下高考试卷。果然,第一年只看了一下高考试卷。后来通过复读,考上了大学。在学习上,父母从来没有给我提过要求,很感谢父母的默默支持。那时候填志愿是手写纸质稿,老师一再提醒,不能填错,不能修改,越提醒越紧张。个别字写错了,班主任拿来小刀,帮我们小心翼翼地刮擦,再用大拇指指甲擦几下,基本看不出修改了。关于学校,有个学校走读可以降10分,想着可以住在南京亲戚家,就报考了这所学校。关于专业,同班闺蜜说,你历史背得好,填考古,以后可以公费旅游,于是专业就这样确定了。高考期间学校统一安排在县城住宾馆,这是生平第一次住宾馆。其他细节记不得了,唯一记得的是盖被上浓浓的烟味。以致后来抽烟成为我谈男朋友的一票否决条件。爸爸妈妈则和平时一样,依然在地里干着他们的农活。

18岁的女儿,同样在读高三。只要高中毕业,都能参加高考。考试报名、志愿填报,都在网络上进行。学校、专业的选择,父母在学习的基础上,会征求孩子的意见,共同商量确定。有的还会咨询选择专业的志愿填报机构指导。高考三天,如果是上班期间,平时很少请假的我,会请假在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未来,女儿的孩子,18岁,会是什么样呢?

我想象着,憧憬着!



追随与传承

 

李萍

 

2007年秋天,怀着激动和喜悦的心情,我有幸加入了南京民盟。在民盟里,我每一天都在成长。每一天,都有一个崭新的我,从春笋长成一杆翠竹,从籽粒长成一株向日葵。

20171024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之际,在陶行知先生诞辰126周年之际,民盟南京市陶行知支部成立是南京民盟成立的个以民盟先贤姓名命名的支部肩负着传承弘扬行知精神的崇高使命。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20171225日,支部成立后开展的行知路上支部行第一站就是带全体盟员走进行知基地开展学习活动

2018427在纪念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之际,盟市委和浦口区统战部在行知基地设立了同心苑党盟共建爱国统一战线教育基地。馆内突出展示了先生在反抗侵略、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等方面所做出的艰苦努力和卓越贡献。这次,我有幸见到了陶行知先生的嫡孙、上海育才中学退休教师陶育民先生。陶育民先生的致辞简短有力,鼓励我们学习和传承行知精神。

2019315日,这一天正逢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92个纪念日,我们支部新老盟员又来到行知基地“同心苑”参观学习。

三次前来学习,浦口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先生都亲自接待了我们,讲述陶行知先生的事迹,讲述学校的发展壮大历程,校徽、校训、吉祥物的寓意,以及旧址和小树林的故事等。杨校长是80年代晓庄学院培养的第一届毕业生,深耕乡村教育30多年,以执着与坚守践行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把当年一个破破旧旧的五里村小学发展成为如今的行知教育集团

“杨瑞清”这个名字,勾起我多么亲切的回忆啊!因为,我在1988年的时候,就知道“杨瑞清”其人。尤记得那年暑假,在我们那个偏僻的江宁铜山乡石埝村,当时已在江苏教育学院读大学本科的李亮,招呼我和李洪祥到他家去玩。李亮家住河东,我和李洪祥家住河西,一条秦淮河支流从村中央缓缓流淌。我们跨过二十多米长的石拱桥,来到李亮家中。李亮为我们沏了两杯茶,拿出一袋乌黑发亮的西瓜子,那是他从南京带回来的,在当时农村还是稀罕物,一般镇上村里小店里卖的只有葵花子。我们三个嗑着瓜子喝着茶,算是一场茶话会,现在回想起来,这场茶话会就是一场学习行知精神的茶话会。

李亮说到了同学杨瑞清,说到了他们的友谊,他们共同的理想和志向——紧紧跟随陶行知先生的步伐、践行行知教育理想,说到行知实验班,说到五里村小学,说到帮农民扫盲的趣事……李亮的目光热烈、熠熠有神,他比我们年长几岁,那时也就是二十出头的热血青年,当时,我刚刚考入县高中就读,李洪祥则考入晓庄师范,算是李亮的校友和学弟。

所以,当我三次来到如今在校学生2000余人的行知教育集团,来到每年接待3万多校外师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行知基地,每次都感慨万千,因为1988年,我就有幸看到了梦想起飞时的样子——那么美!

理想的种子,应该是从小就播撒在心田的,小时候我们熟知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敬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大境界,为燕子矶公园那块石碑:“想想死不得”而感动……毛泽东到重庆参加国共两党谈判后,于19451011日返回延安,陶行知带领育才师生到机场欢送,并在机场与毛泽东合影……行知先生的思想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生活中生命中闪耀着,召唤和引领着我们的成长。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李亮已是省教研室的博士,李洪祥也成为南京市名校长,我也成为民盟陶行知支部的成员,我们都走在行知路上,传行知先生的光辉思想牢记责任和使命担当。沐浴着行知精神的光芒,我们的生命和人生充满价值和意义。





 





上一篇 从小人物看大历史
下一篇 获得民盟省委“我们都是追梦人”二等奖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