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获得市政协“我与共和国七十年”获奖征文
[发布日期: 2020-04-26 ]  本文已被浏览过

70载两代人 父子委员的薪火传承    (一等奖)

张莅坤

2019年,对我而言,是特别有意义的一年。今年,我40岁,父亲77岁,祖国与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七十年,历史长河里不过一瞬。流年染白了父亲的发,又星星点点的落在我的头上,今年,我接过父亲手中的薪火,已步入政协履职的第七个年头。

历史的车轮跨越了一个世纪滚滚向前,而轮回的使命又来的如此似曾相识。70载,两代人。我们的故事说起来,要追溯到1984年。那年,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父亲加入了南京民盟,后当选南京市政协委员,一干就是三届,15个年头。29年后,我跟随父亲的足印,加入南京民盟,当选南京市政协委员,一路前行,直至现在。

1988年,一张政协委员证如同一把钥匙,为父亲张賨生在教学之外,打开一片为民请命,施展抱负的新天地,那年,父亲46岁。25年后,一双从小追随父亲履职生涯的眼睛,落在同样一张政协委员证上,上面印着的,不再是父亲的名字,而是自己的,握在手中,我顿时内心激动起来,那年我34岁。

“爸爸,暑假带我出去玩吧?”还在上高中的我问。

“不行,爸爸忙呢!”伏案查阅资料的父亲应声道。

“爸爸放假不上课,还有什么大事好忙的?”我不依不饶地追问

儿子的话让父亲身形一顿,他转过身,一脸正色地看着我说:“爸爸除了教数学,还是政协委员,我得调研写提案,我有责任,也有义务要帮助更多人,让你妈带你玩儿去。”

“啥是政协委员?”我的眼睛亮了起来。

父亲笑了,打开抽屉,拿出政协委员证,递给了我。

一双小手轻轻抚过委员证的封皮,或许,一颗种子就在那时,埋进我的心间,而后,在一次次与父亲的交流中,一次次陪伴父亲走街串巷中,生根发芽,抽枝成树。 

“子承父业”两代人一个选择

命运的轮回看似奇妙,却早已暗藏缘由。2013年,我“子承父业”,被南京民盟推荐为南京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得到消息后,第一个想告诉的就是父亲,回家吃晚饭的路上,我在心中排练了一遍又一遍如何对父亲说,可真见到父亲,编排好的话却不知如何说起。

“老爷子,我可能要当政协委员了。”如孩时般跟在父亲身后,我说着,没有抬头。“不可能,我不相信。”父亲脱口而出。我愣了下,看着父亲斑白的两鬓,郑重其事道:“我真的当政协委员了,爸。”

父亲端详起眼前已经步入中年的我,看着我眼中掩不住跃跃欲试的神采,仿佛遇见25年前的自己,这样的似曾相似让他百感交集。拍了拍我的肩膀,老爷子笑了:“爸爸没想到……政协委员当好不容易,你要多关注民生,对百姓的事情能帮则帮,要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为民代言。听到了吗,小子!”

“那肯定,像你一样!”我贴上前,主动拥抱了父亲,脑海中浮现起父亲履职那些年的画面。认真严谨的父亲,话不多,但在很多民盟同仁眼中,他对政府政协工作报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总能说到关键处,所有的提案都会认真调研,要求内容充实,数据翔实。他关注教育和民生,关心南京的文化事业建设,对城墙维护的建议、民俗博物馆的建设等,父亲都提出过不少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父亲有时调研还会带上我,让我一起帮忙记录、查证。茶余饭后也常爱念叨:“我们政协”,“我当委员”……每每这时候,我总不由神往,如果,长大后,我也能成为如父亲一般为民代言的人,通过祖国和党赋予我的权利,积极履行义务,为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献言献策、贡献力量,该是多棒的事情!而现在,自己真的成为了其中一员,兴奋之余,又该如何从何入手,做好履职工作呢?

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发挥所长  提案求实效

与常年从事教育行业的父亲不同,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南京博物院从事文博数字化研究与实践工作,最擅长的就是与文物和数字信息打交道。不论是全国第一个落地的虚实结合的博物馆展厅“南京博物院数字馆”,还是国内首次设立的专为视障人士服务的博物馆展厅“南京博物院博爱馆”,因为热爱,我为博物馆行业做了许多优秀的数字创意设计和项目。

在我看来,新时代的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让观众自愿来,常爱来,来了不想走,不仅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融入数字技术,提升展览展陈内容水准,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任意时间、地点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更要走人性化道路,增强服务体验,让更多人从中收益,如在“博爱馆”中,为残疾人群提供的语音解读、手感触摸、助残车等个性化服务等。

父亲说:政协委员履职不知道如何着手,就从自己从事的行当里找切入点。在他的指点下,任政协委员的第一年,我就走访了南京几乎所有的民办博物馆,并结合自身专业,撰写了当选委员后的第一个提案:《建立有效的政策帮扶机制促进民办博物馆繁荣发展》,并在南京市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做大会发言,这次的发言,唤起许多民众、媒体和对口部门对民办博物馆生存现状的广泛关注。

付出总有回报,20162月南京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印发南京市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实施办法的通知【宁政规字〔20164号】,《南京市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实施办法》正式生效,其中切实吸收了提案的建议,从制度建设、藏品管理、展览设置、开放服务等方面给出了指导意见;明确了非国有博物馆是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市、区旅游部门要把具备条件的非国有博物馆纳入旅游线路,开展非国有博物馆文化旅游活动;配套对实行免费开放的非国有博物馆,根据展览面积、藏品数量、免费开放天数、年参观人次等指标,采取因素分配法给予补助;对晋升为国家三级以上的非国有博物馆,给予一次性奖励等具体措施;提案成效显著。

这样的结果让我欣喜,更让我感到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紧密相连。作为一名新委员,作为委员父亲的儿子,我不由感慨:政协委员虽不是专职工作,但在履职中可与自身界别、行业、专业结合,用手撰写提案来发挥作用、影响社会、推进发展。2015年,我为民盟南京市委主笔撰写的集体提案《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走活态化传承,市场化运作之路》再次在市政协大会上选为盟市委的大会发言,本提案由南京市政协邹建平副主席督办,在政协大会分组讨论会上获得副市长的高度评价,再次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017年,从我自身本职工作工作湖出发,牵头南京民盟文化艺术专委会开展文化类重点调研,形成《系统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大力提升南京文化影响力》的调研报告,20181月在政协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大会发言会上我们的调研成果做大会口头发言,获得市政协重要提案、市政协优秀提案,亦为南京文化资源的活化使用、提升南京文化影响力提供了许多有益建议。

关心文化事业发展之余,我也向父亲当年学习,留心身边的民生小事,关注社会治安与稳定。2016年,我发现街边常有印有二维码的小广告出没,为此,专门撰写了《避免二维码成为城市新“牛皮癣”的建议》的提案(获评南京市政协2017年度优秀提案,受南京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委员视点》节目专访)在提案办理中,我多次联系南京市公安、城管、公共交通部门共同调研讨论,在南京公安微信公众号推出案例解析宣传,并在地铁车厢屏幕制作专门视频,循环播放,提醒市民注意。

2017年,在此提案的基础上,我继续深挖,多次走访、调研,撰写了《关于加强打防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建议》,提出目前电诈案件的3大现状、4点困难、7条建议。提案由南京市政协副主席王汝成督办并带上全国两会,在市政协的高度重视、南京市公安局、南京市金融发展办公室、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的联合办理下,一举获得了市政协重要提案、市政协优秀提案。更让我觉得振奋的是,全国两会提案直接促进了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85号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中的6大类21点举措让全中国的反电诈警察为之欢呼沸腾,也让全世界藏在网络另一端的骗子瑟瑟发抖,开卡中介、洗钱水房甚至P2P、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都从这里听到了灭亡的丧钟。

当我与父亲分享这个提案时,父亲既高兴,又担忧,他告诉我,像他们这样的老年人因为不懂互联网,很容易被这些利用网络数字技术诈骗的犯罪分子骗到。他鼓励我说:“既然你是学计算机的,你就要发挥专长,参与到咱们这个城市的信息安全建设中,咱们政协委员就要不断与时俱进嘛!”

这次,父亲和我想到了一起。2018年,我再次牵头,依托南京城市安防与信息化发展现状,撰写完成《关于全方位深化现代化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平安南京首位度的建议》的提案,现由市委政法委、市财政局、市委编办、市公安局联合办理,本提案被评为重要提案。 

为民代言  不畏困难事

一个个提案由文字变成落地的政策,履职过程中,这种手心中生长起的力量,让我真切地感到,作为政协委员必须用无私的态度,以另一种身份和视角面对这个新时代,立足专业、扎实调研、深入群众,不仅要为了祖国繁荣昌盛建真言、献实策,还要善于倾听城市各个角落来自民众的声音,传递民众的愿望……

中山门是南京市区连接城东的主要通道之一,人车流量非常大,因为没有慢车道,中山门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大都挤在快车道上,早晚高峰时,大量公交车、非机动车在隧道里混行,加上公交车靠站,路口堵塞严重:行人、等车及下车的人、非机动车、机动车无序交织,非常混乱,更易引发交通事故,有极大隐患。在南京博物院工作的我每天骑车去南京博物院上班,中山门是必经之路。最堵的时候,几百米的路,能在中山门里被堵20多分钟。

民众的反映加上自身的体会让我意识到,对于中山门的问题必须提出解决方案,将这个问题在两会的提案中体现,以促进问题解决。2016年南京两会期间,我带来了一份题为《在中山门隧道设立慢车道》的提案,建议一是在中山门隧道里设置慢车道;其次将中山门的公交站台重新规划位置适当迁移;再配合早晚高峰时期交管部门的现场交通疏导。

中山门增设慢车道以及迁移公交站台,这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对于我的建议,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市规划局、交管部门、市政部门、住建部门纷纷表态会给予支持。

父亲说过,委员讲的话和老百姓的话分量不一样,话要想好了再说,面子的事情少做些,困难的事情多做些。要解决中山门拥堵的现状目前看来是有一定难度,但解决了对老百姓来说就是一件好事。本提案通过多次沟通,切实办理,当年中山门交通节点改造工程已立项,在中山门隧道设立慢车道,以缓解中山门交通拥堵问题,《金陵晚报》三次头版头条大篇幅报道了此事,就此解决一个10几年的重要民生问题。

关注民生不是嘴上说说,还得时时关注条例制度的健全。2017725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就《南京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草案)》公开征集立法意见,希望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南京政府法制网》在线提交意见和建议。因为一直关注城市交通问题,我仔细看了草案后,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怕自己的想法不准确,我还做了简短的调研,然后撰写提交了《关于<南京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草案)>的几点建议》。之后,南京市法制办、南京市公安局、南京市人大办公室在办理中充分吸收了提案建议,在提案答复中,针对《南京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草案)》中我提出的贯彻绿色出行,保障慢行交通不应规定逐步淘汰摩托车两个方面的建议,市人大内司委在立法过程中充分考虑、论证后,召开内司委委员会议,并邀请法律助理参会,各位委员及法律助理依次对建议的相关条款进行审议,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经充分吸纳,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市人大内司委宋晓辉主任委员汇报《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关于〈南京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草案)〉审议意见的报告》时,我和大家提交的有益建议所涉条款被作了详实的修改说明,并在提交本次会议一审的《南京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草案建议修改稿)》(以下简称(以下简称《建议修改稿》)第十条、第十三条中予以体现。 

情义传承  建设“我们”的新时代

“履职得还有点样子,不过,还是不够成熟!习主席说过,要崇尚学习、加强学习,崇尚创新、勇于创新!儿子,你还要继续加油!”虽然有点成绩,但在父亲眼里,我的履职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还可以再进一步。

“爸,现在已经是我们的新时代啦!相信你儿子,咱们70后,可以的!”我自信的应答,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给父亲看:

2016年,我在南京市政协十五次常委会大会发言《智慧文博在建设推动创新型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得到重视,连续受到多家电视、平面媒体的采访或座谈,在南京电视台《民声》栏目《智慧城市:距离我们还有多远》节目,龙虎网南京市政协委员走进网络直播间《建设智慧南京共享品质生活》节目中结合本专业谈智慧城市、智慧文博的发展,展现委员风采。

2017年,在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 “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自信显著增强”的专题议政会上,我作为首位发言人向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沈文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蔡丽新,副市长胡万进,以及市文广新局刁仁昌局长,市旅游委黄琴副主任做《让博物馆成为推动南京城市发展的文化新动力》的主题发言。

自2013年起,作为南京市政协特邀信息员,我先后上报社情民意十余篇,其中有4篇还被市政协单篇采用。工作之余,我必须离开电脑桌,走街串巷,进行调研、走访、撰写提案、协调相关部门,向上反应社情民意,并积极组织民盟文化艺术专委会的专题调研、参政议政……在不断的寻访,调研中协调、解决了不少社会问题中。

父亲的思维广阔超前,善于表达沟通,父亲那一辈人对社会的影响,让我看到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不断壮大、富强的发展历程,看到一名政协委员应有的无私为民的风骨。父辈用他们的力量建设起他们的时代,让我们得以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壮大。现在,祖国70岁了,是时候由我们来接班,用双手把他建设得更美好、更强大,作为新一代的政协委员,在这个信息高速传播,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政治站位的高度、参政议政的深度、民主监督的尺度、民生关切的温度这“四个度”,调研要在“专业、精准、深刻、管用”上下功夫,以建言深度体现“言值”,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把政协委员的履职奉献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云想衣裳花想容   (一等奖)

——记南京云锦传承人王道惠                              

万宝宁

 

“云想衣裳花想容”,这句出自李白《清平调》词中的一句。意思是从云中可以想到杨贵妃容貌的娇艳。笔者从这句词中的云裳联想到了南京云锦。

“云锦”之名最早就出现在南朝文学家梁殷芸编著的《殷芸小说》这部文献中。元明清三朝作为御用贡品,质料考究,织造精细,花形硕大、图案浓艳、对比强烈,是中国传统丝织工艺中技艺成就最高、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提花丝织锦锻。

随着光绪30年(1904)江宁织造局的裁撤,云锦也开始逐渐走向了没落。1949年前后,手工织造的南京云锦业仅存150台织机,而能生产的仅有“正源兴”客帮号家(南京中兴源丝织厂前身)时织时停的4台而已,工匠仅有4人,曾出现过的很多品种已失传殆尽。

建国后,国家对南京云锦这一宝贵的民族织造文化精品极为重视,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云锦工艺很快得到了恢复。19546月,南京市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处(市文化局前身)成立了“云锦研究组”; 19555月,22岁的王道惠考了“云锦研究组”当学徒;当年,南京工人文化宫举办了手工业产品展览会,王道惠被安排做云锦讲解员,一次次的讲解让王道惠对云锦从陌生到熟悉,“为云锦做些事”的愿望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从此开始了以此为终身的事业。2010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201710月始,笔者分四次赴王道惠家中对王老师做了口述访谈,85岁高龄的王老师每次在笔者到来之前都做好的充分准备,在笔者离开之后的每个晚上都彻夜难眠。老人的内心情感被触碰了,她的思绪沉陷在当时的情境中,照亮了过去的时光。

一、建所初期1954年6月,“云锦研究组”暂设在南京中兴源丝织厂,邀请了中国著名的工艺美术家陈之佛教授担任名誉组长,负责对南京云锦进行有计划的艺术整理和研究工作。

1957年12月,在陈之佛教授的呼吁下,“南京市云锦研究所”正式建立,由南京市手工业管理局(市二轻局前身)领导,南京市文化局作业务指导。1959年搬到太平南路388号(娃娃桥巷口),手管局派陈之彬科长来领导研究所工作,他是一位老地下党员,文化程度不高,但为人朴实正直。研究所成立了设计组、资料组、挑花组;设计组组长是朱枫老师;资料组组长是徐仲杰老师;挑花组组长是张福永、吉干臣;王道惠就在这组。

研究所成立后首先遇到人员吃中饭的问题,因为没有食堂,大家一到吃中饭时间就跑到马路对面的马府街一家外贸公司买罐头吃;罐头这东西开头两天很好吃,口味新鲜,大家吃得兴高采烈,可几天过后就受不了了,倒胃口。后来所里领导就与在羊皮巷附近的南京木器厂领导协调后,同意在他们的食堂搭伙解决了所里人员吃中饭的问题。

建所之前的工作重点主要是收集整理摹绘云锦资料,总结老艺人经验;建所后逐步转为推陈出新,进行云锦新品种的创新设计、制作,来适应时代的需求。

二、学艺历程

1955年研究组的经费十分有限,王道惠的学徒工资都无法支付。后来领导经过多次交涉,才从手管局下属公司的生产成本中拨出一部分费用做为她的工资。

王道惠跟张福永、吉干臣两位老艺人学习云锦挑花技艺的同时,还要跟陈之佛、朱枫、徐仲杰等老师学描图案。那时王道惠就住在市中山东路6号手管局三楼宿舍里,白天工作地点就在市文化局下属的新街口胜利电影院三楼腾出的两个房间里,一间做办公室,一间放花本。白天工作完成后,晚上再到办公室接着学习绘画理论、素描、写生、临摹等,直到深夜电影院散场才结束。有时一坐就是八个小时,很累,当时王道惠也有过想当逃兵的想法,但想想自已考进研究组时的心愿,还是耐着性子坚持了下来。虽然工作学习地点在市中心电影院,可王道惠从来没看过一场电影。

经过努力,王道惠有两幅画稿用在了1958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南京云锦》(黑白为主),这是有关云锦最早的出版书籍。王道惠非常开心。

三、回忆恩师

张福永、吉干臣是王道惠的云锦启蒙老师,他们在云锦研究组工作时,每月只有微不足道的交通费,两位老人那时年龄都已60岁左右了,无论刮风下雨,天天赶到中兴源丝织厂带徒传艺。

他们从传统纹样设计、意匠稿的绘制、挑花结本,到造木织机的教学等都是用口传心授的方法;过去传统的师带徒的规矩向来是传男不传女,传家人不传外人,而研究组招的王道惠不符合这两个要求。跟两位师傅刚开始学艺时,他们不说话或者说话很少,气氛很严肃。让你打几个结,你就照着做,为什么这样打,他们回答就这样。教学时见不到一张纸一个字,全凭口传。王道惠搞不懂时就想问,问多了,张师傅把桌子一拍:“就这样做,不这样做就不教了,烦死了”,掉脸就走。王道惠一看把张师傅气走了,吓得直哭。这时陈所长安慰王道惠,让她把两位师傅当自已的亲人一样看待。第二天王道惠继续笑嘻嘻地给师傅们端茶倒水,跟前跟后地师傅长师傅短地请教他们。后来王道惠自已也学着边干边着磨,慢慢地才明白里面的很多技巧和方法。在学意匠、挑花、拼花、倒花等工艺时就记录下来,实在不懂时再向两位师傅请教。经过不断地努力,王道惠的技艺也逐渐提高了,师傅们对王道惠的态度也越来越好了,指点的也越来越多了,王道惠也越来越自信了。

1960年,张师傅出席全国首届老艺人代表大会回来后,对徒弟们更加关心了,表示要将自已一辈子心得都传授给她们。他把自已已用的得心应手的挑花钩子送给王道惠时语重心长地说:“道惠,这是饭碗呀,送给你了……我给你拧着心啊!”。王道惠有一次因为工作没白天没黑夜,严重贫血了,在家休息。张师傅专程去王道惠家看望她,又送给王道惠五元钱,那时候相当于一个人一个月的伙食费。师傅说:“买点营养品补补身子,以后要注意休息,工作再忙中午要打个盹”。这个待遇是其它徒弟从未享受过的, 王道惠现在想起来都非常感动。

1958年,王道惠又跟吉师傅学习挑花工艺。吉师傅亲自设计了挑花绷子,他用格子纸画好,叫王道惠对照横竖格子纸挑花结本,自已就设计纹样按照织物规格定经纬线数;吉师傅挑花方法好学难精。1959年,所里按到外贸任务,吉师傅就带着王道惠一起观察、分析、复制纹样的组织、色彩并进行生产。他已把王道惠视为得意门生了。后来招收的学员都让王道惠先教,遇到不懂的问题王道惠再登门请教。吉师傅的大宅院就在黑簪巷6号,王道惠经常前门进后门出,就像吉师傅的家人,看病也是王道惠陪着他,吉师母都说,师傅对王道惠比对子女还要亲。

陈之佛老师对中国传统织锦工艺有很深的造诣。1960年左右,王道惠经常去他家用三轮车把他接到所里上云锦的课,当时他就住在南艺附近一个小山坡上面,陈老的几位学生如喻继高、张道一、吴山等王道惠都熟悉。陈老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不发脾气,是典型的好好先生,他对王道惠这样的小学员也非常和蔼,总是笑眯眯的称学员们“小朋友、小艺人”。他经常对王道惠说:“要记住老艺人老前辈经验,要勤学、勤问,老艺人是活字典啊”。观、写、摹、读四字诀是陈老的金科玉律,陈老的启迪、教诲让王道惠受益一生。

四、难忘岁月

1969年底王道惠全家被迫下放到江宁县禄口镇;1978年王道惠又被重新招

回所里,安排重要任务。

195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功发掘了定陵地下宫殿, 在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棺椁里发现了一批明代万历年间的丝织物。在定陵出土有3000多件文物中,丝织品具有很高的价值。在定陵发掘之前,民间很少见到明代丝织品实物。定陵的整匹锦缎上,每卷上都有“腰封”,写着尺寸、时间、产地、质地等;每卷都裹着黄色的纸签,纸签上写着锦缎的名称、织造的年月、织料的尺寸规格和织造工匠的姓名等,从纸签上看是南京供应机房织造的。

在万历皇帝的棺椁打开看时,看到一件轻、薄、透的真丝袍料上,织着金线、流云,上面十几条彩龙在飞,龙身是翠绿色的;因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在与空气接触后开始迅速碳化了。在棺椁中发现的三百多件丝织品中,最高贵的就是这件袍料,专家们从未见过如此图案精美、工艺精湛的袍料,非常痛心,下定决心要把这件文物复制出来。后来专家们把这件袍料定名为《孔雀羽、织金妆花、柿蒂过肩龙、直袖、膝襕、四合如意云纹纱袍面料(w250)》(纱龙袍)。   

1978年,定陵博物馆找到了南京市云锦研究所;提出来能不能由所里担当复制任务。当时研究所所长是冯彧,是个复员军人,冯所长从朱枫老师、徐仲杰老师那了解到王道惠的技术较全面,能胜任这个任务,他准备接;当年所里有很多人是反对的,但冯彧所长力排众议,决定先去定陵博物馆考察。

19795月,冯所长带着朱枫、王道惠等一行五人前往定陵博物馆,去的任务是参观学习收集古代丝织文物的纹样资料和分析织物组织结构。没想到,冯所长到了定陵在现场就打了包票,表态说没有金钢钻不会揽瓷器活;对方立即与所里签订了合同,共复制八件丝织物,其中就有纱龙袍、缎龙袍等,并当场开出30万的现金支票。

冯所长指定王道惠做纱龙袍和缎龙袍两件复制项目负责人,王道惠急了,因为师傅曾告诉过她过去给皇帝织龙袍是很严格的,对接起来要天衣无缝,搞不好要杀头的;冯所长安慰说没事就你负责,回南京后全所的人员工作由你统一调动安排,我相信你,不用怕,只管做,出了问题算我的,你要为国家立功。一席话让王道惠没有退路了,只有集中精力思考八件文物复制方案,包括图案布局、推敲色彩应、织物组织结构、机台装造、纹样制作、文物复制图表、织造技艺等一系列事宜。

为了恢复龙袍本来的面貌,要对原物的色彩进行“追色分析”、“经纬分析”。1980125日到1981121日期间,王道惠带着几个年轻人再次来到了定陵临摹纱龙袍、缎龙袍纹样,也叫拷贝纹样。定陵博物馆的领导特意为她腾出一间办公室方便她工作和起居。她没白天没黑夜地工作,每天用放大镜和读数显微镜一根根地观测多种彩线的粗细及毫米数,并结合褪色的袍料样品,来判定原物的色彩差异、纹样组织结构,对照原物作了多种丝织原材料测试,并将图案上的的千百种颜色一一分析出来,寻找出了各种图案的规律,绘制出整个施工图案和设计稿;接着又查询各种云锦史料文献记载,把袍料每一个局部的尺寸都详细地做了记录。就这样前日以继夜地临摹了48天,终于完成了龙袍料的摹稿,记录下来精确的数据。这种最原始的办法也是最有用的办法,为最后的织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981723日至825日,王老师第三次带着复制团队再次来到定陵,这次的任务是对照文物,完成纱龙袍意匠图的填绘任务,最后绘制出了整个施工图案和设计稿;五年间,王老师三次往返,那时候,定陵博物馆的保管员常常看见她下班还在工作,都感叹她不知道休息。

198311月,花了5年多时间,纱龙袍料终于下机了,这件龙袍料长17米,宽70厘米,底料是绛红色真丝线,约有一万八千多根经线和十二万多根的纬线组成,薄如蝉翼,迎光望去,99朵云彩、海水江涯、金边彩晕等图案像一片片的红云;在红云上用真金线、孔雀羽线、彩色真丝线织出了龙的图案,龙袍前襟、后背纹饰是柿蒂形,过肩盘绕两条龙,衣领有两条精致的小龙,双袖还有两条龙对映,膝栏有十条龙在戏珠,总共有17条姿态不相的龙,在底料上突出来,有一种浮雕般的效果;龙身的羽绒是立绒状,闪七彩光泽,这就是因为在加工孔雀羽线时,羽毛上的翠绒经过搓捻形成的效果,当人处在不同的角度看时,感觉龙似乎在红云中游动,颜色会变成蓝、绿、黑等不同色彩。袍料拼接后天衣无缝。

1130日第一次在南京云锦研究所召开了《明万历孔雀羽织金妆花纱》作品专家评鉴会,来的都是首都博物馆、定陵博物馆、中科院考古所、江苏省、市领导、专家等,他们一致认为复制的匹料真实地再现了明代文物的面貌,成功的恢复了我国纱地妆花织锦技艺,是古今中外不可多得的珍品。定陵博物馆的领导十分满意和赞赏,首都博物馆馆长,原十三陵发掘队队长赵其昌说:“把以前断了线的东西恢复起来,研制出来,工作很艰苦,这个成果应该公诸于全世界。它不仅是南京云锦研究所的光荣,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项成果要写进《十三陵地下宫殿发掘报告》,载入明陵发掘史册”。

198475日,在北京故宫素芳斋召开了第二次专家评鉴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树村教授说:“以前读《红楼梦》时对“勇睛雯病补孔雀羽裘”,总认为是作者的夸张和炫富之笔,今天很庆幸见到了这份珍宝,让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的教育课,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不仅清代有这工艺,其实明代就早已有了。云锦研究所不仅是复制了明代龙袍料,且这是探索古代织锦技艺的重要科研成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家沈从文评价说:“云锦研究所经过五年的努力,克服了各种技术和工艺上的困难,恢复了这件珍品原来的面貌,在工艺上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这次工作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国还有大量的丝织品需要复制,我对此项研究成果非常钦佩”。

定陵博物馆出《定陵》一书时,专门指定并邀请王道惠赴定陵博物馆;王道惠带着最小的儿子住到定陵给她安排的一间宿舍,写出了《蒂形龙云肩通袖龙襕织金、孔雀羽妆花罗龙袍料织造技术鉴定》文章,并在这本很专业、很权威的考古书籍上发表了。

1984年,所里带着这匹纱龙袍参加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奖,获最高奖金杯奖,在全国大小报刊、电视,广播以及香港报刊反复地报道,一时很轰动。1985年317日至916日参加了日本筑波世博会并获金奖。王老师终于为国争了光。那年也被评为南京市劳动模范和技术新能手的光荣称号。

38年过去了,当年复制龙袍料时的手稿、丝织样品,研究用的放大镜、显微镜,甚至是线头和碎纱布,都还保存在王道惠的家中。

五、痛失至爱

王道惠的爱人原是东海航队军人,为了王道惠的事业很早就复员回南京了。1969年至1978年,36岁的王道惠被迫下放了近10年;1979年,45岁的王道惠重新回到所里,想把失去的十年光阴补回来,加班加点对她来说是常事,白天忙不完就晚上带回家画,婆婆在世时总是指责她不顾家和孩子。但她爱人知道她的工作意义重大,一直很理解支持她。1979年王道惠爱人动了肺部手术,王道惠都没时间好好照顾爱人,也没时间去过多地呵护她的五个子女。 1982年,王道惠正在定陵博物馆进行文物复制的关键时刻,一连接到所里寄来的三份电报和二女儿的一封信,二女儿才20岁左右,爸爸因晚期肺癌咳血了,她实在撑不住了,写了这封信,王道惠这才连夜赶回南京。在南京,王道惠一边照顾她爱人,一边还是在所里上班指导复制工作,最后连所里都去不了了,复制团队就到王道惠家里来请教工作。不久以后,爱人去世了,失去了伴侣的王道惠悲痛欲绝,天地间难有此等丈夫,爱在心头,似蜜似针。当她又捧起云锦时,似乎感受到了丈夫,感受到了毕生的追求。于是,王道惠重新抓起龙袍匹料,继续进行文物复制工作。

当王道惠接受笔者的采访,再次回忆起这段难以言状的痛楚往事,依然热泪盈眶,感到非常内疚和心痛。如此夫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可歌!续写云锦传奇的坚守者,可敬!

采访快结束时,老人告诉笔者,自己85岁了,只要还有能力,就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传承给年青人。真是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须扬鞭自奋蹄。为云锦做些事,王道惠一做就是一辈子;只是年轻时的王道惠不曾想到,一个小心愿和一个大时代会产生如此紧密的联系。



采访札记:平实·质朴·荣耀——拼搏、追梦、辉煌   (三等奖)

——喜迎70华诞我写奥运冠军的追梦故事

沈婷婷


我是一名政协委员、是一个媒体人还算是一位体育人(南京体育广播和全国第一家专业体育广播电台)。共和国七十年华诞,我想和大家分享作为体育媒体人感受中的追梦故事。

一日午后行走在紫金山南麓原民国中央体育场时,在阳光下、绿荫中,体育场的牌楼看上去非常古朴大气,中国传统回云纹样式与古罗马奥运场的巴洛克浮雕相结合,中国式的屋檐与罗马拱门立柱相映成趣,仿佛述说着曾经这里每一场比赛就像一场战斗,必须拼尽全力,为自己,更为国家。

 这里现在是闻名遐迩并被誉为“世界冠军摇篮”的南京体育学院,2018年南京体育学院迎来60周年纪念(1956年始建,1958年合并成立学院)时我应邀完成编写一本名为“南体奥运冠军录”的图书出版工作,15位奥运冠军为国争光的奋斗史跃然纸上,其中被誉为东方第一剑栾菊杰、凌云女剑客骆晓娟、重剑女神许安琪、真性情的“杀神”国球英雄陈玘、体操种子黄旭、龙跃在渊的蹦床冠军陆春龙…………他们的成长、成名无不与新中国的体育事业紧密相连。

通过他们的的人生经历,我相信一定会激发起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努力拼搏,追梦不止的精神。

                            一

                从南京走出的一代偶像栾菊杰

我采访第的第一位便是我们南京籍的奥运击剑冠军栾菊杰。生于南京且出生于80年代的我,犹记得孩提时候家中挂着的栾菊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巨幅海报,手捧鲜花的形象家喻户晓。那一年也是新中国体育在奥运赛场上大放异彩的一年,许海峰成为中国第一位奥运冠军,李宁、马燕红、周继红等后来都成为中国体坛灵魂人物。

采访栾菊杰当天,也是江苏击剑队成立60周年喜庆日子,南京体育学院专门安排了栾菊杰与年轻击剑运动员的见面会。留着标志性短发的栾菊杰,嗓音略带沙哑却铿锵有力,她告诉与会记者和击剑队员:“我的人生始于击剑、也会终于击剑,我的身体里流淌着剑客的血液,我由衷感谢南京体育学院、感谢江苏击剑队、感谢伟大的祖国,是他们培养了我造就了我,回到江苏、回到南京、回到南京体育学院我就像“回家”一样,如果真有一天离开击剑事业时,我只要一套击剑服”.......

访谈印记栾菊杰告诉记者,江苏的经济发展和体育事业都很好,“我是从南体走出来的,以南体为骄傲为自豪!同时希望中国击剑运动员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能够再夺金牌。”栾菊杰就是这样一位心里始终装着祖国 装着故乡的运动员,采访当天她就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与每一位击剑人热情地拥抱寒暄、分享感悟、合影留念。栾菊杰击剑生涯中经历过奥运会、世锦赛,获得了众多世界级冠军。而“扬名马德里”和“横扫洛杉矶”这两场赛事是最有意思的,20岁的她在马德里浴血奋战鲜血浸红了整个左手臂感动了无数国人甚至全世界;26岁时她在洛杉矶战胜德国老将汉斯时发出了一声怒吼,这声怒吼打破了欧洲选手在击剑项目上88年的垄断。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已50岁的她在奥运赛场上打出“祖国好”的横幅并旋转展示了一圈,现场观众看到了横幅后感动得热泪盈眶,给予鼓舞的掌声也愈发热烈,很多观众含着泪高呼:“栾菊杰,我爱你!”                       

    二

           南京重剑女神许安琪20岁剑定伦敦

  南京人栾菊杰26岁时夺得洛杉矶奥运会冠军,南京人许安琪20岁时夺得伦敦奥运会冠军,两者相隔28年。许安琪出生于南京浦口区的一个军人世家,就读于浦口区浦厂小学。喜欢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的许安琪8岁进入南京公园路体校。那时,为了选拔击剑人才教练下到学校去挑选孩子还刻意能过邀请众多小朋友们玩 “游戏”来选拔好苗子,从没试过这个叫击剑的项目,许安琪脑海里觉得“挺有意思挺好玩儿的,就想去试试。”这一试便开启了许安琪的击剑人生。

2005年13岁的许安琪成为省少体校一员,这一年安琪的妈妈病逝,面临巨大打击的小安琪并没有放弃击剑她发誓一定要进队(江苏省体工队),一定要好好练要做给妈妈看,于是她拼命训练,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训练当中,小小的她累了痛了从来不喊一声。14岁时第一次参加省运会便拿到了团体和个人双料冠军,接下来就是连续2年一个跨度:2007年顺利进入省击剑女子重剑队、2009年破格进入国家队。2012年伦敦奥运会持P卡(替补队员名额)的许安琪帮助中国女重以39比25战胜韩国队,为中国夺取奥运会历史上的第一枚击剑团体金牌,站在最高领奖台上。当国歌奏响国旗升起安琪流泪了,她说“当时感动、激动……真的是发自内心的骄傲,有着无尽的荣誉感油然而生”。

访谈印记许安琪是位典型的南京姑娘,乐观、拼搏,而且心中有着一股豪气。她告诉记者,妈妈去世时只是五年级的她再次拿起剑时告诉自己“我想做给妈妈看,我没有见到妈妈最后一面,妈妈也没有看到我拿金牌取得好的成绩,我很难过,我想告诉妈妈我现在优秀了,以后不管妈妈在不在我都会坚持做好。”小小的许安琪就是用这种倔强和同龄孩子做不到的努力付出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优秀的人。现在的许安琪依然热爱击剑,依然拼搏在赛场上。母校浦口区浦厂小学为了发扬许安琪在赛场上顽强拼搏、训练中努力进取的精神还特别成立了许安琪中队,回到母校许安琪亲自为中队授旗并勉励学弟学妹们在学习生活中,不畏困难,迎难而上。对于青少年击剑启蒙,她也在努力做着自己的贡献。 

                         三

                   凌云女剑客骆小娟

 出生在盐城大丰万盈镇农村的骆晓娟,是盐城第一个世界冠军。骆晓娟现工作于南京体育学院团委,23年前启蒙教练黄晓明可以说是通过一枚硬币 “选”到了骆小娟——教练趁人不备把硬币抛向空中,大丰体校同期很多孩子都没能接住,只有眼疾手快的骆晓娟稳稳地接住,黄晓明又接连考了她几次,次次都被骆晓娟抓住。就这样,这个小姑娘开启了她的击剑之路……其实骆小娟还有一个天赋,就是手臂很长,双臂展开的长度比身高还长10多厘米,十分适合做一名击剑运动员。

骆晓娟的家庭里有一个特殊现象,父亲爷爷叔伯大多都是天生的“左撇子”,都是拿左手吃饭的,骆晓娟也不例外,从那时候“金左手”骆晓娟出剑果断、风格泼辣,成为了欧洲剑手们头疼的一个对手。2003年4月,击剑世青赛在意大利卡塔尼亚进行,这次比赛云集了全世界600名剑坛新星,而骆晓娟无疑是本次比赛最闪亮的一颗,她夺得女重个人和团体的双料冠军。当时场下队友齐声高歌为她加油,那种感觉特别棒,而当国歌在这片场馆奏响时,她更是激动不已“那时候觉得国歌听上去都和平时不太一样了。”而就是这次世青赛的夺冠更让骆晓娟对击剑有了新的情怀,“小时候,我觉得就是练击剑,玩一玩,没有真正的想过练击剑是怎么一回事,但慢慢的我喜欢上了击剑,特别是因为自己的胜利升国旗奏国歌时,感觉蛮自豪的。”

访谈印记18年如一日与击剑运动相伴的美丽姑娘她的人生经历带给我的感受更多的便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骆小娟的击剑生涯极富传奇色彩,1996年3月学习击剑;1997年3月到省体校集训;1998年8月进入省体工队;2000年进入国家队一直到2013年,尤其是2000年进入国家队时骆小娟才只有16岁,这样的上升速度实在罕见。她告诉我,2006年都灵世锦赛自己突发阑尾炎,女重决赛她从头打到尾,人们记住了她这位美女剑客的骁勇善战,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当时难言的艰苦——呼吸不畅、疼痛愈演愈烈,但那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打好比赛!骆晓娟在国家队素有“骆驼”之绰号,正是像骆驼一样的坚韧,让这位美女剑客一直在坚持,并不断去赢得胜利。  

          有“杀神”雅称的真性情国球英雄陈玘

乒乓球被誉为国球,江苏可谓是是乒乓球人才输出之地,在男乒运动员中先有秦志戬等后来又有了陈玘。陈玘6岁进入南通业余体校,因为他打球有灵感、有激情,从小打比赛场馆越大,观众越多、喊声越高他就发挥得越好,也越能豁得出去,属于比赛兴奋型选手,在现场或是电视机前看他比赛都是酣畅淋漓的感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球风硬朗的他眼神和吼声总是能“震慑”住对手,可谓是遇神杀神、遇魔杀魔被冠以了“杀神”称谓。

 也许是火爆脾气球风显得硬朗,也有了男乒史上“三进三出国家队”。第一次是19岁的陈玘进入国家青年队,在一场队内比赛中输球后,竟把球拍折断成两半被退回江苏省队,那次陈玘总共只呆了18天;第二次20岁时,陈玘被选进国家二队。当年国庆节,陈玘和几名小队友一起出去玩耍,玩到凌晨才归队,罚款5000元退回江苏省队;第三次算是进而未出:自我救赎下的陈玘仅用3个月时间创造了奇迹:从无名小卒跃升至世界男单第八。陈玘的表现引起了刚当选国家队男乒主帅刘国梁的浓厚兴趣,在他力排众议下国家队大门破例地为他第三次打开,陈玘也不负众望,跟马琳搭档男双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夺得金牌。

访谈印记陈玘其实在国家队时还有一次“暴脾气”,2006年日本神户乒乓球亚洲杯时从未取得过单打冠军的他一脚踢飞椅子……这次恩师采取了一种别样的处罚方式——下乡养猪、劳动改造,接受再教育。陈玘告诉我,其实这不得不说是一件用心良苦的安排,既磨练了自己的心智又保护了自己从事乒乓的运动生命。退役后,陈玘正式出任江苏乒乓球男队主教练,带领球队获得了江苏乒乓球历史上第一个全运会男团冠军。2018年陈玘成为国家队教练并作为许昕的专职教练,两人相差7岁却亦师亦友般,陈玘已成长为一名善解人意、懂兵乓球文化的教练,许昕的成绩也一天比一天好,拿下了多个单打和混双的世界冠军。这师徒两加班加点地练球,原本的休息天也在加练。接受采访时,陈玘就是在给许昕加练到了中午12:30,而且他俩还约定训练时谁都不许看手机。就这样许昕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成绩。陈玘也寄语青年一代:始终要铭记“我要为国争光”,身上必须“多一些职业素养 ”,并且是要真正的想着为国而战的这样一个信念。 

    五

                     体操种子黄旭

  黄旭出生于南通,1984年进入南通儿童业余体校时正值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李宁夺得自由体操、鞍马和吊环3项冠军,还在走读的黄旭回到家找到爸妈,“我要拿冠军,我要升国旗,我要奏国歌,我要叫李宁,叫李宁能拿冠军!”正是由于这次的经历,在黄旭心中种下了一颗冠军的种子。

从此后,黄旭训练也变得更刻苦。1989年黄旭进入江苏省队与年轻教练王国庆配对组合,2年后的的省内比赛中,黄旭获得七个冠军中的六个。由于成长迅速,在唐山进行的1993年全国青少年体操锦标赛,黄旭在高手如云的赛场异军突起,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拿下全能冠军,这是黄旭的第一个全国冠军,也为江苏打破了十多年无金的历史。同年年底,黄旭和王国庆一起被招入国家集训队,这年黄旭14岁;1997年,黄玉斌当上了国家队总教练,同年9月在瑞士洛桑举行的世界体操锦标赛上,由黄旭、李小鹏、肖俊峰、张津京、卢裕富、沈剑组成的中国队,一举拿下男子团体冠军,18岁的黄旭也成为江苏省首位体操世界冠军;1998年12月,曼谷亚运会上,黄旭再一次帮助中国队拿到团体金牌;2000年9月,悉尼奥运会黄旭、杨威、李小鹏等组成的体操男团获得了冠军,这是继中国女排之后第二个在奥运会中夺得金牌的团体项目,更是中国体操队首枚奥运团体金牌,他们终于成为黄金一代。国歌奏响,国旗升起,黄旭小时候种下的种子终于开了花,距离黄旭老家两百多公里外的南京体院的领导和教练也倍感骄傲,因为这是江苏历史上第一块体操奥运金牌。之后我们的男子体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又获得了体操男团冠军。

访谈印记在经历悉尼奥运会后黄旭接连进入低潮,连续兵败悉尼雅典和各大赛事,2001-2008年周期内进入超级低谷期。可是,每位竞技体育人心中都有着祖国和荣誉,心中种下种子的黄旭选择了再出发,北京奥运会上打了漂亮的翻身一仗。继而在济南全运会上每一个动作堪称教科书般完美谢幕。从小就懂事乖巧的黄旭告诉记者,带着两届奥运会冠军、4届世锦赛冠军的荣誉在别人看来,他应该在体育局或者体院谋个差事,舒舒服服地生活。黄旭未曾这样安逸,成为了体育教育的博士,之后把重心放在青少年快乐体操上,成为黄玉斌指导期望的“体操改革的种子”。在黄旭的努力下,江苏成为第一个体操进校园的省份,他要让更多普通人参与体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前景是光明的。”对于体操的未来,黄旭的信心很足,他也会与他钟爱的体操一生相伴。 

    六

               龙跃在渊的蹦床冠军陆春龙

 陆春龙是中国第一位蹦床奥运冠军,现任共青团南京市委副书记、南京体育学院体操系干部。1989年出生在江阴,5岁时随父母打工迁居常州,也正是在常州幼儿园就读时被常州少年体校选中。进入体校后,陆春龙在竞技项目上也是一波三折,先练习的是体操,三年后获得了江苏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少儿男子体操鞍马亚军;进入省队后,经过测试,身材修长的陆春龙听从教练的安排改练技巧;一年十个月后,总教练看到了这个孩子的坚毅和灵气以及爆发力等潜质,建议他改练蹦床。就这样从体操到技巧再到蹦床,年少的陆春龙来了一个大轮回。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蹦床项目被正式列入比赛项目之一,分设男女个人两枚金牌,江苏也顺应形势成立了蹦床队。2000年,陆春龙在上海第一次参加全国蹦床大赛,就拿了最小年龄组的全国冠军,继而在2001年, 丹麦世界青少年蹦床锦标赛上获12岁年龄组冠军;2004年,15岁的陆春龙被征召进入国家队,迎来了人生一大转折点;次年在家乡南京夺取全运会蹦床金牌之后,参加的所有的比赛春龙都显得有点亢奋,进入“人来疯”的状态,北京奥运会前夕一连拿了各类大赛的七个冠军,成功率达到了100%。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陆春龙和董栋进入决赛,资格赛第一的陆春龙最后一个出场,动作结束,他稳稳落地。下场之后,陆春龙调皮地向摄像机镜头做了下鬼脸,并兴奋地举起了拳头用力地挥了几下,眉宇间露出了坚定,脸上绽开了自信的笑容。

访谈印记蹦床在中国开展得比较晚,2008年奥运会一下子包揽男女两枚金牌,可见运动员付出很多。陆春龙是一位聪明灵活待人和善的运动员,他告诉我,其实自己是幸运的,付出了得到了回报。现在的陆春龙依然在从事蹦床方面工作,不仅任教于南京体育学院体操系还兼任蹦床队支部书记,春龙努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曾以不忘初心,勇攀高峰为题教授过党课,畅谈学习过系列讲话的感受,对当时他的风采我们作如下摘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尤其作为体育人要深入领会贯彻他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今天,我就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会见第31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讲话,谈一谈我学习系列讲话的心得体会。我认为,我们要坚持为国家和江苏体育事业奋斗的信念,就是要攀登竞技体育高峰,在国内外赛场上争金夺银,为省、为国争光。我想我们要时刻牢记这个初心,持之以恒地为理想而奋斗。”

...................

作为体育人坚持不忘初心,勇攀高峰,就要坚定献身体育、立志报国的远大志向。习近平总书记说,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既然选择了竞技体育之路,就要有献身体育、为国争光的雄心;既然选择了竞技体育之路,就要风雨兼程,矢志不渝,向着竞技体育高峰进发。

而我作为体育媒体人,则会坚持不懈地为报道中国体育的大事件和运动员的拼搏奋斗精神作出更大的努力。我虽然我还不到40岁,但真的可以在我的工作中去感受共和国70年来体育工作的律动和脉搏!


 




上一篇 获得民盟省委“我们都是追梦人”一等奖征文
下一篇 伴着春风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