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南京市城市管理局联合媒体举办了“南京城市环保小天使”评选活动。经过层层评选,女儿璊璊有幸入围,参加了9月份去台北参观考察垃圾分类工作的活动,随行的还有其他5位“环保小天使”。短短一周的台湾环保之旅,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到台湾的土地上走一走,看看当地的风土人情,是我多年来的梦想。当飞机降落在台湾桃园机场,走出机舱的一刹那,呼吸着台湾的空气,我的心情无法平静,有激动,有欣喜,也有亲切。迎接我们的是一位谢导,50多岁,身体健朗。 美丽的日月潭 考虑到我们这次环保的参观主题,谢导在讲解和景点的安排上也有所侧重。日月潭是我们去的第一个景点。日月潭旧称水沙连,位在南投县鱼池乡,西临头社盆地,东有水社大山、水色盈盈、风光天成;潭畔为邵族原住民的祖居地,汉人入垦后,以其潭形半如日轮、半如月勾,而名为“日月潭”。 9月初的台湾,阳光艳丽明媚,我们走到日月潭岸边的小店里,等待着乘游船。店主有三只鹦鹉,纯白、翠绿、彩色各一只,靠门口的翠绿鹦鹉,也许是见多了人来人往,对我们的到来,显得十分淡定和从容,眯着眼小憩。女儿好奇,让我跟鹦鹉打招呼,于是我便殷勤的唤它,没动静,于是大着胆子摸摸它的脑袋,没曾想,它忽然睁大黑圆的眼睛,颇有几分不乐意,我打扰了它的好梦,我拉着女儿离开,它就由重新把脑袋埋在身子里,继续做它的好梦。 不一会儿,我们的“新兴二号”游船开动了,轰轰的马达声,一下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日月潭的水清澈可见底,而我们游船的马力十足,这样的游览方式会不会污染日月潭的水呢?还未来得及欣赏美景,我们就迫不及待的问谢导。谢导用手指了指对岸的两个长方形的建筑,告诉我们,这两个建筑就是给游船提供能量的发电站,利用水能进行发电,提供给游船用,在游船下方,有一个夹层,在船上产生的污水都被截留在这一夹层内,不会排入日月潭中。 船长是位土生土长的邵族小伙子,邵族(Ita Thao, 原义是“人”)是台湾原住民中人数最少的一支,目前仅有200多名,聚居于南投日月潭一带。根据邵族的口传历史, 据说祖先是追逐白鹿翻越阿里山,来到日月潭边,见潭水清澈,鱼群丰肥,而定居下来,他们逐渐适应水上的捕鱼生活。现在大部分的邵族人住在日月潭畔的日月村,邵族人的生产方法以农耕及捕鱼为主。我们在日月潭上看到一个张开的渔网,船长介绍说这个是邵族人捕鱼用的网子,据他介绍,日月潭中有一种鱼,喜欢亮光,邵族人捕鱼一般在晚上,在渔网上装些小灯泡,鱼看到亮光,就聚集过来,于是收网,鱼跃,我们靠近渔网,想象着夜晚日月潭上的欢腾场景。 .jpg)
船长告诉我们,由于现在纯正的邵族人不多了,台湾政府奖励他们多生孩子。日月潭中有一小岛远望好象浮在水面上的一颗珠子,名珠子屿(光华岛),以此岛为界,北半湖形状如圆日,南半湖形状如弯月,日月潭因此而得名。这个小岛也是邵族人的旧聚落,是邵族人最高祖灵的居处,被邵族人称为“圣地”。只有邵族中6位巫师可以上岛。船长的姨妈是纯正的邵族人,也是一位巫师,她可以上岛。可惜在台湾地震中,岛上的东西大多已被损坏。游船开动,日月潭碧波荡漾,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幽静的溪头森林公园 在台湾行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有溪头森林公园,溪头公园的自然风光十分秀美,其中最有名的是台湾杉,高大挺拔,苔藓封枝,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溪头公园犹如一个天然大氧吧,十分静谧,我们也不由得降低了说话的声音,孩子们在用碎木屑铺就的小木道上欢喜的奔跑。女儿眼尖,在褐色的树干身上发现了一只嬉戏的松鼠,蓬松的大尾巴,灵动的眼睛,好奇地看着我们。我们有些不好意思,这些小动物们是大自然的主人,是我们的到来打扰了他们的安静生活,不过松鼠倒是不怕人,我们走的很近都不走。在后来休息的小亭子旁,又有一只松鼠出来,张望着我们,孩子们热情地拿出零食请松鼠吃,松鼠也不客气,敏捷地窜下树,享受着美味。也许孩子和动物天生就有一种亲近感,他们好像更容易相处融洽,松鼠们吃着孩子的零食,孩子们在旁边安静的看着。这一幅景象是如此美好,要不是赶时间,真想就这样一直呆着。 .JPG) 台湾的中台禅寺、台湾海峡、阿里山等等美景,无不让我们流连忘返。不过在这里,我更想说的是在台湾看到的环保小细节,很有教育和借鉴意义。 垃圾分类的好做法 台湾的垃圾分类工作做的非常成功,最关键的应该是台湾人民的自觉与重视,他们有着很强的环保意识。 在台湾的公路服务区、饭店、宾馆、广场等各个地方,宣传垃圾分类的标识标语不仅多且醒目,垃圾分类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在台湾,对垃圾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分为不可回收和可回收两大类,可回收的垃圾又分为金属、塑料、纸张等各类,厨余垃圾经过滤水处理,也分为喂猪用和发酵堆肥用等。垃圾分类不仅是为了保护环境,同时也是为了节约资源能源。刚到台湾,谢导就提醒我们,台湾的水资源十分宝贵,一定要节约用水。 .jpg)
走在街上,我们发现垃圾桶放置的密度并不高。台湾的环保部门认为,适当减少垃圾桶的放置,可以有效地减少垃圾的产生。台湾人民在找不到垃圾桶的时候,会将产生的垃圾随身带着,等找到垃圾桶再扔,绝不会随手乱丢。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在街边,一辆车子停在那里,车窗前面放了很多用过的纸巾,车主整齐的放在里面,等找到垃圾桶的时候再扔掉。孩子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是最快的,看到这些情景,孩子们已经知道不乱扔用过的纸巾和垃圾,拿在手里,一直等找到垃圾桶才扔掉。也许,这样的良好习惯会伴随孩子一生,影响她身边的很多人。 谢导告诉我们,在台湾市民的家中,厨余垃圾都是放在冰箱里的。我们很奇怪,原来啊,台湾的垃圾从产生到收集处理要求不落地,必须台湾每天都有专门的垃圾车定点、定时到小区收垃圾,每当垃圾车《少女的祈祷》音乐声响起,小区的居民就纷纷把垃圾拿出来。那为何要把垃圾放到冰箱里呢?原来是为了防止厨余垃圾发酵产生异味,住户就将这些垃圾密封放到冰箱里,等垃圾车来了之后再拿去处理。对照我们居住的城市,很多时候,我们都注意到要把垃圾分类放,可是在扔进垃圾桶的时候,有的图省事就随便一扔,有的厨余垃圾还有水迹,弄的到处都是,气味难闻,污染环境,尤其是夏天,更是引得蚊虫滋生。台湾这种尽量减少厨余垃圾的水分,进行密封,严格分类的处理方式,倒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台湾,专用垃圾袋是需要购买的,在各个便利店都可以买到。为此,为了减少家庭这方面的支出,很多人都选择了尽量少产生垃圾,或者尽量压缩垃圾的体积。在我们一上车的时候,谢导就给我们做了示范,喝完的矿泉水瓶子,卷缩成一个小团后再放进垃圾桶,大大减少了垃圾的体积。在接下来的参观过程中,我们喝完水都做到将瓶子卷起,这个习惯,一直坚持我们回到南京。可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新问题,有的瓶子很硬,卷缩起来很费劲,有的甚至无法卷起。 台湾的自然风光很美,天湛蓝、水碧清,城市街景也很美,街道干净整洁。没有永远的美景,就像若干年后,台湾野柳海边将会消失的“女王头”一样。不过我们能做的是,尽我们的努力,保护好现在的美景,呵护自然赐予的礼物,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玄武综合支部 王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