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传统文化失却与现行教育缺失
[发布日期: 2011-05-03 ]  本文已被浏览过

    短短三十年,我国由一个平穷封闭的国家,发展成了一个让世界瞩目、能够左右世界发展的、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大国,应该说是每一位中华民族子孙的骄傲。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全国各级政府都在积极解读、规划、实施纲要。十二五规划刚要其中第九条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据说,现在申请一个文化建设项目很容易得到批示,且手笔很大,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要把我们失却的五千年文化传统找回来。然而,试问:一位大画家的后裔,未经专业训练,让他手拿画笔、做画画之姿,就是大画家了吗?一位钢琴家或指挥家的后裔,当了几十年的车工,让他穿上燕尾服,他就有钢琴家的造诣和大指挥家的风姿了吗?文化复兴并非是仅仅恢复以前的建筑,或再建辉煌宏伟的旧居就能回来的,那是要几年、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通过教育熏陶的结晶。

    而且中华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影响了东方文明两千五百多年的儒家文化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内涵隽永,意存高远。面对这样一个人类文化的巨大的思想宝藏,我们的教育却忘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文教精神!除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劫难和精神倒错外,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以来,我们的指导思想出现了偏误,不能够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的本来面貌和实质精神!因为,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而非历史文物就是承载历史精髓之重的!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当人类走向财富与科技统领着我们前进的脚步时,当世界上因民族、文化、利益而导致的日益加剧的暴力冲突无法消除时,仅在实践层面依靠科技的力量是不能根治的,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这种恶果,使全社会充分地享有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就必须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伦理行为,把对科学的使用置于正确的人文道德观念的掌握之下。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靠科学改造世界,更需要以文化精神来修养熏陶自身,培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提升人的心灵的觉悟,反省自我过分膨胀的贪欲,而这种健康人格观念的形成非仰赖于我们回过头来,开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接续和传承不可。

    然而,在我们国家,有点传统儒家气息的人,会被称之为“迂腐”,是不合时宜,在社会竞争中无立足之地。而从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人,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归类到“无用之徒”!高考艺术生、特长生在教育管理部门统计成绩时,就不算达二本升学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大学》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感叹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
 
    近代大儒梁漱溟先生以为:传统教育系以人格的养成为贯彻始终的精神,以真实的生活为道理的指归,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决非哲学和知识的学问,而是存心立世的基本态度,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的学问。这种学问可以滋养孕育出温柔敦厚、至大至刚的人格;乐天知命、坦荡无忧的性情;忠恕存心,择善而行的品德;天心仁厚,悲天悯人的情怀;知本知末,通权达变的学问;豫立不劳,无为而为的智慧。而这一切都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思想源泉、人生指南,启迪我们如何安身、如何立命的不易准则。

    孟子曰:“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亦如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失去仁爱之心的人生与家庭,是很难有真正的幸福与快乐的;同样的,一个丧失仁爱之心的国家与民族,也就很难有其真正的安宁与祥和可言了。

    联合国为21世纪提出的教育口号是“Learning to be”(学会生存),而在中国“Learning to be”却被翻译成学“学会做人”。我认为这位译者真可谓用心良苦!

    我们教育孩子的内容,连自己都不信,孩子相信吗?你说的,并不是你做的,怎么有教育效果?

    做家长的不尊重自己的父母,却要求孩子尊重自己,孩子会尊重你吗?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在家聚众赌博;要求孩子将卫生,自己却随地吐痰;要孩子讲团结,自己却对窝里斗乐此不疲……

    要求孩子不撒谎不做假,校长们却带着全校的师生突击大扫除,跑步进入文明卫生学校。中国的德育难,根本在于学校教育;中国的学校教育难,根本在于管理理念和方式。

    学校成了培养“考生”的园地,而非“学生”的乐园;学校只有了“教学”,缺失了“教育”。

    为什么传统文化项目易立项,为什么孩子未出生就开始胎教,功利心在作怪!政府的考核评价机制在作怪!

    有时我在想,如果我们不把失却的文化补起来,还一如既往的是缺失文化的状态,很难想象,老外对我们文化的新奇感还能保持多久?

    最后我引用旅美教育家黄全愈先生话:“中国的前途命运在于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因此,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明天。”

    还有,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效果的!

南航附中支部  潘晓莹
                          

 

 

上一篇 只有梦,才会起步
下一篇 每天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