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缤纷天地 -> 散文
字号:
南京民国公馆建筑
[发布日期: 2010-02-01 ]  本文已被浏览过


宁海路25号

    房产热经久不衰,使我们多少见识了些远郊的别墅。一栋属于自己的小楼掩映在湖光山色之中,光是这个想法就令人心跳不已,不过大多数人还得安慰自己说:这里的生活实在太不方便了!

    为什么不想象一栋市中心的别墅呢?除去价格对思维的扼制因素,我们的确很难在鳞次栉比的钢筋混凝土中找到想象的空间。直到看了宁海路25号公馆,我们才明白在市中心仍然可以把别墅营造出意境。

    道路在宁海路25号门前交汇成一片空地,你从12片区入口进来,一拐弯,两栋灰白相间的小楼扑面而来,一高一矮,一宽一窄,令人眼前一亮。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大概是最让人困惑的名言了,因为我们早就习惯了前楼后楼一个模样,甚至整个小区毫无二致,它们凭什么就“音乐”了呢?

    从远处打量宁海路25号,我们确实能感受音乐的律动---高低错落,长短相续,而建筑风格与色彩又分明属于同一调性。

    是否该给那句名言另一种表述---“只有让人感受到音乐的建筑才是好建筑”?

    进入前院我们再次感受震撼:连接两栋小楼的走廊就是分割前后院的拱门!拱门那边,翠竹摇曳。这里到底是西式别墅,还是江南私家园林?

    仔细一想就明白了,当今世界著名建筑,如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卢浮宫金字塔等等,全都是打破传统并因此而名声鹊起的。建筑需要个性张扬,这是建筑成为艺术的关键所在。步人后尘的最多不过是建个主题公园,属于商业的范畴,我们根本不会把仿制品朝艺术上连。从这个角度看宁海路25号,它的设计理念的确独树一帜。

    走入拱门才发现后院很小,只是对主楼与院墙之间空地的利用,几丛竹子就把地方占满了。对建筑稍感兴趣的朋友定然会心一笑:设计师在这里把中国建筑理念运用到了极致。

    含蓄是中国人最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在传统建筑上就是不让人一览无余,照壁、假山、回廊,后面是豁然开朗抑或曲径通幽?你在期盼中前行,在前行中发现,而发现又引出下一个期盼。宁海路25号的拱门就是抓住了来访者的这个心理,把一个小小的后院提升到了江南园林高度。

    当然,后院很小,使这一设计多少带上了点幽默的意味。

    颐和路这一带公馆成片,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看,宁海路25号首屈一指。关于原房主的资料只有一行字:唐无我、秦建中(金陵房地产公司工程师)。

    是两人当时合资兴建的这处产业还是先后入主?两人当中有一个工程师还是两人都是工程师?他们是什么关系?时过境迁,这些都难以考证了。但他们留下了一个有模有样、值得从各个角度揣摩、品味的建筑精品。对于艺术家来说,这就够了。

江苏路21-1号  陈春圃公馆

    陈春圃公馆占地928平方米,建筑面积712.5平方米。这是一幢两层十间的小楼,最突出的是它的两个入口,朝南的那个阳光充沛,而临街朝东的那个则因靠近围墙而阴沉逼仄。第一眼看上去这幢楼就端着公私兼顾、尊卑有别的架势。

    陈春圃(1900—1966年),陈璧君之堂侄,汪精卫派重要汉奸。他早年因病辍学,靠了陈璧君这层关系,从1920年起,任广东教育会图书馆主任兼编辑主任、广东省长机要课主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秘书等职。1926年,陈春圃被保送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春,汪精卫在武汉主政国民政府,电召陈春圃归国,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组织部秘书、广州特别市党部常务委员等职,从此有了实权。1928年冬,陈春圃赴美国纽约办《民气日报》,任总编辑。“九•一八”事变后,他利用《民气日报》向华侨鼓吹汪精卫的“和平救国”理论,愈发讨得汪、陈欢心,于1933年5月被任命为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侨民教育处处长。

    在他“前途一片光明”的1936年,陈春圃置办了这处房产。那年他才三十六岁,可谓春风得意。当时这一带名流云集,其中不乏抗日将领,但随着日寇的逼近,这些人及其眷属纷纷离开南京,萧肃的街区上飘荡的竟然都是汪伪派卖国的“宏论”。

    这幢楼不知多少次目睹了陈春圃匆忙进出,为汪、陈鞍前马后。此后他节节攀升,历任汪伪政权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副秘书长、国民政府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副秘书长、行政院秘书长、清乡委员会委员、社会行动指导委员会委员、时局策进委员会委员、秘书长、新国民运动促进委员会常务委员、最高国防会议副秘书长、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建设部部长、教育部部长、广东省省长兼广州绥靖公署主任、保安司令、汪伪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海外党务委员会主委等职,而他被反复提及的“事迹”不过是把汪精卫的子女从重庆护送到昆明、为汪精卫找郎中诊病等等,听起来就是对典故“鸡犬升天”的注释。

    汪精卫死后,侵华日军南进失败,盟军大举反攻。时任广东省省长兼广州绥靖公署主任、保安司令的陈春圃见大势已去,忽然销声匿迹,不知所之,引起一时轰动,也算是他在历史上留下的一个“创举”。

    抗战胜利后,陈春圃投案自首,不久即被判为死刑,后改判为无期徒刑,被关押于上海市监狱直至1966年3月病死。

    他被捕后,他的财产除少量留给其妻儿维持生计外,均被国民政府以“伪产”没收充公,包括这幢房子以及他在全国各地的其他房产。

    60年代初,文史工作者去狱中与陈春圃交谈。他大骂汪精卫、陈璧君,说他们把他当做奴仆呼来唤去几十年,说到激动处,声泪俱下。

    那段历史早已灰飞烟灭,唯有这幢房子的两个入口,仍默默地提示着一个人的兴衰。

江苏路35号   篮宗德旧居

    江苏路35号占地面积452平方米,建筑面积418平方米,楼高两层,假三层,建于1936年。在十二片区的民国建筑中,这幢小楼恐怕是最简陋的---12间房上下一字排开,唯有西首凸起的多边形造型才不致使人把它当成普通宿舍楼。估计是建房者当时手头较紧,否则不至于在如此昂贵的地段建造如此朴素的房子。

    有钱先买房,没钱也要想尽办法买房。房是安家立命之所,是人生的重要立足点。这些已成了社会共识,而且现在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建筑材料价格增幅有限,地点才是房产增值最重要的因素。这幢房子建于七十多年前,当年房主把有限的资金运用到了极致,在最具增值潜力的地段建了一所朴素的住宅,其超前的投资意识不得不令人赞叹。

    仔细观察,我们还能看出房主在房屋功能结构上所费的心思---既要不失长幼尊卑之分,又要有亲情沟通的方便,于是有了西首多边形的凸起。楼上可以作为主卧,楼下则为一家人提供了一个空气流通、采光充足的聚会场所。花钱不多却有如此功效,这又是一个值得称道之处。

    南京素有“火炉”之称,可以想见夏日之夜,客厅的窗开向四面八方,捕捉每一丝凉风,孩子们则在树下、草丛中不知疲倦的嬉闹;冬日的南京寒风凛冽,一家人围坐炉边,听风声在窗外呼啸,其乐融融。所以这幢房子尽管有着西式的外形,骨子里却处处透着中国传统家庭观念。

    然而查阅原房主资料,我们对这幢房子的称道立刻就打了折扣。原房主篮宗德,曾任汪伪政府财政部科员、卫生部总务处长等职。这处房产是在他任职之前与其岳父共同出资买地兴建的。这几乎就是他以及这处房产的资料的全部。

    他大概是个夹着公文包东奔西跑的人,兢兢业业、聪明过人、孝悌兼顾,有经济头脑并富于冒险精神,作为丈夫、女婿都很称职,可他在人生最重要的关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令前面所说的一切优点黯然失色。

    我们无从得知蓝宗德在抗战胜利后是如何生活的。这个院落里还有往日的欢声笑语吗?孩子们仍像过去那样无忧无虑吗?投敌求荣是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不能宽宥的。

    房子确实在升值并将继续升值下去,但原房主的人格价值或多或少对房子的价格造成影响。近年修整颐和路第十二片区民国建筑时,这幢房子被作为试点,检测修旧如旧的效果。这或许是天意。

社文支部  周伟

上一篇 雨后
下一篇 中国人民为你感到骄傲